肛周湿疹是一种常见非传染性皮肤病,病变局限于肛周及会阴部,病因有内部因素(过敏体质、慢性疾病)和外部因素(局部刺激、外界致敏物),临床表现有瘙痒、皮疹等,好发于各年龄段,诊断需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为去除病因、对症治疗,预防要保持肛周清洁干燥、避免刺激、注意饮食、积极治慢性病。
肛周湿疹是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皮肤病,病变多局限于肛门周围皮肤,也可累及会阴部。
一、病因
1.内部因素
过敏体质:这类人群自身免疫系统易对多种内外源性因素产生过度免疫反应,从而引发肛周湿疹。例如,有家族过敏史的人,其发生肛周湿疹的风险相对较高。
慢性疾病:如内分泌失调(甲状腺功能异常等)、胃肠功能紊乱、肠道寄生虫病等。内分泌失调可影响皮肤的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胃肠功能紊乱可能导致肠道吸收、排泄等功能异常,进而影响身体整体状态,增加肛周湿疹发生几率;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感染等,寄生虫的代谢产物等可作为过敏原引发局部及全身的过敏反应,包括肛周湿疹。
2.外部因素
局部刺激:长期搔抓、摩擦肛门周围皮肤,不注意肛周清洁卫生,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清洁剂清洗肛周,穿着紧身、不透气的内裤等,都可能刺激肛周皮肤,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诱发肛周湿疹。比如,长时间久坐且内裤材质不透气,会使肛周局部温度升高、湿度增加,为细菌、真菌等滋生创造条件,同时刺激皮肤引发湿疹。
外界致敏物:接触某些致敏物质,如化纤织物、某些染料、橡胶制品、某些食物(如鱼虾、蛋类等)、药物(如某些抗生素等)等,可引起肛周皮肤的过敏反应,导致湿疹发生。例如,对化纤内裤过敏的人,穿着后可能很快出现肛周皮肤瘙痒、红斑等湿疹表现。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瘙痒:是肛周湿疹最主要的症状,程度轻重不一,夜间往往瘙痒加剧,患者常因瘙痒难忍而搔抓,进而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等。
皮疹:急性期皮疹多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疱破后可渗出、糜烂、结痂;亚急性期红肿、渗出减轻,以小丘疹、鳞屑、结痂为主;慢性期则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或减退等。
2.好发人群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中青年多见。不同年龄段人群因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不同,发病情况有一定差异。例如,儿童可能因尿布更换不及时、局部清洁不当等因素易患肛周湿疹;老年人可能因皮肤干燥等因素增加患病风险。
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可能因一些特殊的生活场景等导致发病诱因略有不同。比如,女性可能因月经、阴道分泌物等局部因素影响肛周皮肤;男性可能因久坐、局部卫生习惯等因素影响。
三、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诱因、病情变化等,了解患者的过敏史、慢性疾病史等。
2.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肛门周围皮肤的表现,观察皮疹的形态、范围、有无渗出、结痂等情况。
3.鉴别诊断:需与肛门瘙痒症、接触性皮炎、股癣等疾病相鉴别。肛门瘙痒症主要以瘙痒为主,无原发性皮疹;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史,皮疹多局限于接触部位;股癣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皮疹多呈环状,有鳞屑,真菌镜检可阳性等。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去除病因,避免各种外界刺激,止痒、抗炎等对症治疗。
2.预防措施
保持肛周清洁干燥,便后用温水清洗肛周,尽量不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裤,勤换内裤。
避免搔抓、摩擦肛周皮肤,减少局部刺激。
注意饮食,避免食用易过敏食物,如怀疑某些食物过敏,可记录饮食日记,寻找可能的过敏原。
积极治疗内分泌失调、胃肠功能紊乱等慢性疾病。
肛周湿疹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了解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预防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