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与慢阻肺在发病年龄与病史、症状表现、肺功能检查、影像学表现及治疗反应等方面存在差异,特殊人群也各有需注意之处,支气管哮喘多儿童或青少年起病,有过敏史等,症状发作性可逆,肺功能等有相应特点,治疗以抗炎舒张支气管为主;慢阻肺中年后发病,多有吸烟等史,症状进行性加重,肺功能有持续气流受限等特点,治疗难完全逆转,需长期规范治疗,特殊人群各有相关注意事项。
一、发病年龄与病史特点
支气管哮喘:多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起病,有较明显的家族过敏史,个人过敏史较为常见,比如有过敏性鼻炎等病史,部分患者起病与接触变应原(如花粉、宠物毛发等)、呼吸道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起病年龄较小的患儿,随着年龄增长部分有自然缓解可能,但也有持续至成年的情况。
慢阻肺:主要见于中年以后发病,患者多有长期吸烟史,发病隐匿,病程较长,病情逐渐进展,既往多有长期接触职业性粉尘(如煤矿工人长期接触煤尘等)、化学物质(如长期接触工业废气等)等危险因素暴露史,一般起病年龄偏大,且病情呈进行性发展。
二、症状表现差异
支气管哮喘:典型症状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在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后发作,发作前多有先兆症状,如打喷嚏、流涕、咳嗽、胸闷等,症状可经治疗或自行缓解,缓解期可无明显不适。儿童哮喘患者可能表现为反复咳嗽,尤其是夜间及清晨明显,运动后咳嗽加重,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是哮喘的特殊类型。
慢阻肺: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咳痰,初期多为晨间咳嗽明显,以后夜间有阵咳或排痰,随病情进展,咳嗽终年不愈,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痰,急性发作期痰量增多,可有脓性痰;同时伴有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早期在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在日常生活甚至休息时也感气短。
三、肺功能检查特点
支气管哮喘:通气功能检测在发作期呈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表现,FEV/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占预计值百分比下降,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较用药前增加≥12%,且其绝对值增加≥200ml),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有助于明确诊断。缓解期肺功能可恢复正常。
慢阻肺: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FVC<70%可确定为持续气流受限,肺总量(TLC)、功能残气量(FRC)和残气量(RV)增高,肺活量(VC)减低,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及DLCO与肺泡通气量(VA)之比(DLCO/VA)下降。
四、影像学表现不同
支气管哮喘:在发作期胸部X线检查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通气状态,缓解期多无明显异常。
慢阻肺:早期胸部X线检查可无明显变化,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肺纹理增粗、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晚期可出现肺纹理减少、肺野透亮度增加,心影狭长等肺气肿表现,高分辨率CT(HRCT)对确定肺过度充气、肺大疱及鉴别其他肺部疾病有很大帮助。
五、治疗反应有别
支气管哮喘:治疗上主要采用支气管舒张剂(如β受体激动剂等)、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通过抗炎、舒张支气管等作用缓解症状,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后症状能得到较好控制。
慢阻肺:治疗以支气管舒张剂(如胆碱能受体拮抗剂等)、糖皮质激素等为主,目的是减轻症状、减少急性加重频率和程度、改善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但病情呈进行性发展,难以完全逆转,需要长期规范治疗来维持肺功能,延缓病情进展。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哮喘患者需特别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规范使用儿童适用的哮喘控制药物;老年慢阻肺患者由于机体功能减退,更要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避免病情急性加重,在用药时需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等;女性哮喘或慢阻肺患者在妊娠期等特殊时期,病情可能受激素变化等因素影响,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