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有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病因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预防需避免噪声暴露、预防孕期感染、合理用药,治疗有药物、手术及辅助器具等方法,不同类型耳聋及不同人群在各方面表现和处理有差异。
一、耳聋症状
(一)听力下降
不同类型耳聋听力下降表现不同,传导性耳聋多为轻度到中度听力下降,呈低频听力损失;感音神经性耳聋可出现高频听力下降,严重时言语识别率下降,影响与人交流;混合性耳聋则兼具两者特点。不同年龄人群听力下降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对声音反应迟钝、说话晚等;老年人可能是在日常交流中逐渐出现听不清他人话语的情况。
(二)耳鸣
可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的嗡嗡声、蝉鸣声等,部分耳聋患者会伴随耳鸣症状,耳鸣的出现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睡眠和情绪,尤其是长期耳鸣的患者,儿童可能难以准确描述耳鸣,但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等表现,老年人则可能因耳鸣而加重焦虑情绪。
二、耳聋病因
(一)遗传因素
某些基因突变等遗传因素可导致先天性耳聋,有家族遗传耳聋病史的人群,其后代发生耳聋的风险相对较高,不同性别在遗传耳聋方面无明显差异,但某些伴性遗传的耳聋可能有性别倾向,例如X连锁隐性遗传的耳聋可能男性发病更多。
(二)环境因素
1.噪声暴露:长期处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如工厂车间、长期佩戴耳机等,噪声会损伤内耳毛细胞等结构,导致听力下降,长期暴露在85分贝以上噪声环境中就可能引起噪声性耳聋,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经常处于嘈杂工作环境或喜欢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的人群,更容易受到噪声的影响。
2.感染因素:孕期母亲感染风疹、巨细胞病毒等,可能导致胎儿内耳发育异常引起先天性耳聋;儿童时期患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也可能损伤听觉神经导致耳聋,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更容易感染相关病毒或细菌引发耳部感染导致耳聋。
3.药物因素:某些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使用不当可引起听力下降,儿童由于肾脏等器官发育不完善,对耳毒性药物的代谢能力差,使用耳毒性药物更易导致耳聋,老年人肾功能减退,也会增加耳毒性药物导致耳聋的风险。
三、耳聋预防
(一)避免噪声暴露
在工作环境中,应采取防护措施,如佩戴耳塞、耳罩等,将工作环境噪声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日常生活中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分贝环境,减少使用耳机的时间,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要引导他们合理使用耳机,控制音量和使用时长。
(二)预防孕期感染
孕妇要注意孕期保健,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和感染源,按时进行产前检查,预防风疹等病毒感染,降低胎儿先天性耳聋的发生风险。
(三)合理用药
医护人员要严格掌握耳毒性药物的使用指征,患者及其家属要告知医生家族耳聋遗传史和药物过敏史等情况,儿童用药要格外谨慎,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老年人用药时要密切关注听力变化。
四、耳聋治疗
(一)药物治疗
对于某些由感染引起的耳聋早期,可能会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控制感染,但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
(二)手术治疗
1.传导性耳聋:如果是由鼓膜穿孔、听骨链畸形等引起,可考虑鼓膜修补术、听骨链重建术等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适应证和预后可能不同,儿童手术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情况,老年人则要评估全身状况对手术的耐受性。
2.感音神经性耳聋:人工耳蜗植入术可能是一种治疗选择,对于合适的患者,尤其是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可以帮助恢复部分听力,儿童植入人工耳蜗要在合适的年龄进行,以利于语言发育,老年人植入人工耳蜗也能改善其听力交流情况。
(三)辅助器具
对于无法通过药物或手术恢复听力的患者,可佩戴助听器等辅助器具,儿童佩戴助听器要定期进行调试和评估,以适应其听力发展和语言学习,老年人佩戴助听器要根据自身听力情况选择合适的型号,并进行正确的使用和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