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症因抗利尿激素缺乏或肾脏对其不敏感致肾小管重吸收水障碍,分中枢性与肾性,临床表现为多尿、烦渴等,检查有尿常规、禁水-加压素试验等,治疗用去氨加压素等药物或对症治疗;尿频是单位时间排尿次数增多,分生理性与病理性,表现为排尿次数增多伴不同伴随症状,检查有尿常规、泌尿系统超声等,治疗依病因用抗生素、碎石或手术等。
尿频:是指单位时间内排尿次数增多。其原因多样,生理性尿频可因饮水过多、精神紧张等引起;病理性尿频可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膀胱炎、尿道炎等)、结石(如膀胱结石、尿道结石)、肿瘤(如膀胱肿瘤)、前列腺疾病(如前列腺增生多见于中老年男性)等情况。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不同年龄导致尿频的具体病因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因尿道短易发生感染导致尿频,中老年男性前列腺问题较常见。
临床表现
尿崩症:主要表现为大量排尿,24小时尿量可多达5-10升甚至更多,尿液颜色清淡,如同清水。因大量排尿导致口渴,患者会大量饮水,饮水量与尿量相当。儿童尿崩症患者可能出现烦躁不安、喂养困难(婴幼儿)等情况,若未及时补充水分,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情况,影响生长发育(儿童期发病者)。成人患者若病情控制不佳,也会影响生活质量,出现精神萎靡等表现。
尿频:主要是排尿次数增多,但每次尿量可能正常或减少。例如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尿频,常伴有尿急、尿痛,尿液检查可见白细胞等异常;前列腺增生导致的尿频,多见于中老年男性,还可伴有排尿困难、尿不尽等症状;膀胱结石引起的尿频,可能伴有排尿中断等表现。不同病因导致的尿频,伴随症状有所不同,通过这些伴随症状可初步判断可能的病因,但最终需结合相关检查明确。
相关检查
尿崩症
尿常规:尿比重常低于1.005,尿渗透压降低,一般低于200mOsm/L。
禁水-加压素试验:中枢性尿崩症患者禁水后尿量仍多,尿比重及尿渗透压上升不明显,注射加压素后尿渗透压明显升高;肾性尿崩症患者禁水及注射加压素后尿渗透压均无明显升高。对于儿童尿崩症患者进行该试验时,需密切观察患儿状态,避免过度脱水。
头颅影像学检查:中枢性尿崩症患者可通过头颅MRI等检查,排查下丘脑-神经垂体有无病变,如肿瘤、先天发育异常等情况。
尿频
尿常规: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尿频,尿常规可见白细胞、细菌等增多;若为结石、肿瘤等引起,可能有红细胞等异常。
泌尿系统超声:可检查肾脏、膀胱、前列腺等有无结石、肿瘤、增生等情况,儿童进行超声检查时需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避免不必要的辐射影响,同时要安抚儿童情绪,配合检查。
尿动力学检查:对于前列腺增生等引起的排尿异常相关尿频,可通过尿动力学检查评估排尿功能情况。
治疗原则
尿崩症
中枢性尿崩症:主要使用去氨加压素等药物治疗,补充缺乏的ADH。儿童患者使用药物时需严格按照体重等情况调整剂量,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水中毒等情况。对于因肿瘤等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可能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手术切除肿瘤等。
肾性尿崩症:主要是对症治疗,限制钠摄入,使用氢氯噻嗪等药物辅助治疗,改善肾脏对水的重吸收情况。儿童肾性尿崩症患者治疗时需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谨慎用药。
尿频
泌尿系统感染:主要使用抗生素治疗,根据感染的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儿童泌尿系统感染时,要选择儿童适用的抗生素,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疗程,同时要鼓励患儿多饮水,通过排尿冲洗尿道,促进病情恢复。
结石:较小的结石可通过多饮水、适当运动促进排出,较大的结石可能需要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治疗。儿童结石患者治疗需权衡治疗方式对身体的影响,尽量选择创伤小的方法。
前列腺增生:轻度增生可通过药物改善症状,如α受体阻滞剂等,重度增生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中老年男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术后恢复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