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栓塞部分患者可突然死亡,其机制包括血流动力学急剧改变和神经体液因素参与;不同人群如老年、有基础病史者突然死亡特点及风险不同;预防需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并及时医疗干预,如对高危人群密切观察症状、确诊患者依病情采取溶栓、抗凝等治疗降低突然死亡风险。
一、急性肺栓塞导致突然死亡的机制
1.血流动力学急剧改变
当大面积肺栓塞发生时,超过50%的肺血管床被阻塞,右心室后负荷突然显著增加。右心室无法将血液有效地泵入肺动脉,导致右心房压力升高,进而使体循环回流受阻。同时,左心室充盈减少,心输出量急剧下降,重要脏器如脑、心脏等的血液灌注不足,可迅速出现意识障碍、心跳骤停等情况,从而导致突然死亡。例如,相关研究表明,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心输出量可在短时间内大幅降低,使得重要器官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引发致命性后果。
2.神经体液因素的参与
肺栓塞发生后,体内会释放一系列神经体液介质,如5-羟色胺、血栓素A2等。这些介质会进一步加重肺血管的收缩和右心功能的恶化。同时,它们还可能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而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颤等,也可引起突然死亡。有研究发现,肺栓塞患者体内这些神经体液介质的水平明显升高,并且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高水平的这些介质增加了患者突然死亡的风险。
二、不同人群中急性肺栓塞突然死亡的特点及风险
1.老年人群
老年人往往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削弱老年人的机体储备功能。当发生急性肺栓塞时,其对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耐受性更差。例如,老年人的右心室心肌顺应性下降,在肺血管阻力增加时,右心室更容易出现功能衰竭。而且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对缺血的耐受性也降低,脑灌注不足更容易导致意识丧失和突然死亡。研究显示,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突然死亡的发生率高于中青年患者。
2.有基础病史人群
对于本身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肿瘤细胞可释放促凝物质,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更容易形成血栓,从而增加了肺栓塞的发生风险。而且这类患者的机体一般状况较差,在发生肺栓塞后,病情进展往往更为迅速。例如,肿瘤患者发生肺栓塞时,由于肿瘤相关因素的影响,肺栓塞的面积可能更容易达到危及生命的程度,进而导致突然死亡的可能性增加。对于有静脉血栓病史的人群,其再次发生肺栓塞的概率较高,而再次发生的肺栓塞往往病情更为严重,突然死亡的风险也相应升高。因为有过静脉血栓病史的患者,其体内的凝血-抗凝血平衡状态已经被打破,再次形成血栓阻塞肺血管的可能性较大,一旦发生大面积肺栓塞,就容易出现突然死亡的情况。
三、预防急性肺栓塞突然死亡的要点
1.高危人群的早期识别
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如骨折术后、长期制动的患者)、恶性肿瘤患者、有静脉血栓病史的患者等高危人群,要密切观察其症状。一旦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晕厥等疑似肺栓塞的症状,应高度警惕,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D-二聚体检测、肺动脉CT造影等,以便早期发现肺栓塞,降低突然死亡的风险。例如,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活动减少,静脉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所以医护人员应加强对这类患者的监测,定期评估其下肢静脉情况等。
2.及时的医疗干预
对于确诊为急性肺栓塞的患者,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高危的大面积肺栓塞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溶栓治疗、肺动脉取栓治疗等。溶栓治疗可以迅速溶解血栓,恢复肺血管的再通,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例如,在符合溶栓指征的情况下,及时进行溶栓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突然死亡的风险。同时,对于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也需要进行抗凝治疗,预防血栓的再次形成和病情的进展。抗凝治疗可以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等方式,降低血液的高凝状态,减少肺栓塞复发以及由此导致突然死亡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