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感染的诊断需从临床特征与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不同病原体肺部感染的鉴别等方面进行。临床要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基础病史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病原学检查(痰涂片及培养、血清学检查、核酸检测);影像学有胸部X线和CT;不同病原体肺炎有不同特点,如细菌性起病急、病毒性症状相对轻、真菌性多见于特殊人群、非典型病原体起病较缓等。
一、临床特征与病史采集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肺部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有差异,儿童肺部感染病毒较为常见,如呼吸道合胞病毒等,而老年人则需警惕肺炎链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等感染。新生儿肺部感染可能与围生期因素有关,如早产、吸入等。
性别与生活方式: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但长期吸烟人群肺部感染的风险更高,因为吸烟会损伤呼吸道黏膜,影响气道的正常防御功能。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更容易发生肺部感染,且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严重,因为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病史:详细询问既往肺部疾病史,如既往有支气管扩张病史的患者,更容易发生铜绿假单胞菌等感染;有无免疫抑制情况,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易发生机会性肺部感染,如肺孢子菌肺炎等。
二、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通常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增高。例如细菌性肺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常>10×10/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0%;而病毒性肺炎患者白细胞可正常或减低。
病原学检查
痰涂片及培养:痰涂片革兰染色可初步判断是革兰阳性菌还是革兰阴性菌感染,但痰标本易受口咽部定植菌污染。痰培养可以明确病原菌,指导抗生素的选择。例如痰培养出肺炎链球菌则提示可能为肺炎链球菌肺炎。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血清中病原体的特异性抗体,如肺炎支原体抗体、肺炎衣原体抗体等,若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则有诊断意义。例如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血清中肺炎支原体IgM抗体在感染后1周左右出现,3-4周达高峰,可用于早期诊断。
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病原体的核酸,如对流感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进行核酸检测,具有早期、灵敏、特异的特点。例如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可明确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肺部感染。
三、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是肺部感染常用的筛查方法。肺炎链球菌肺炎早期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粗,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大片炎症浸润阴影或实变影,在实变阴影中常可见支气管充气征。病毒性肺炎X线表现可为肺纹理增多,磨玻璃影等,病变可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分布。
胸部CT:对于肺部感染的诊断更具优势,能发现更小的病灶和更细微的病变。如间质性肺炎在CT上可表现为肺间质的增厚、网格状影等;肺孢子菌肺炎在CT上常表现为双侧肺门周围弥漫性渗出影,呈磨玻璃样改变,可伴有实变。
四、不同病原体肺部感染的鉴别
细菌性肺炎:起病相对较急,常有高热、咳嗽、咳痰,痰可为脓性。如肺炎链球菌肺炎,典型表现为寒战、高热、咳铁锈色痰。胸部X线或CT可见肺部实变影。
病毒性肺炎:起病可急可缓,症状相对较轻,部分患者有发热、咳嗽、咽痛等,少部分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胸部影像学多表现为间质性改变。例如流感病毒引起的肺炎,除了有流感的全身症状外,肺部可出现相应的炎症表现。
真菌性肺炎:多见于有基础疾病、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症状无特异性,可有发热、咳嗽、咳痰等,痰呈黏液脓性。胸部CT可见结节影、肿块影或片状浸润影等,如肺曲霉菌肺炎可表现为晕轮征等特征性改变。
非典型病原体肺炎:如肺炎支原体肺炎、肺炎衣原体肺炎,起病多较缓慢,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可伴有发热、乏力等。胸部X线表现为肺部多种形态的浸润影,呈节段性分布,CT可见肺部磨玻璃影、间质浸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