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因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代谢性疾病,临床有血清尿酸升高、反复发作急性关节炎等特征。尿酸代谢失衡致尿酸盐晶体沉积引发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包括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肾脏病变等,诊断靠血尿酸测定、关节液等检查及影像学辅助,预防与管理需生活方式调整(饮食、饮水、运动)和药物治疗,不同人群有相应特点。
一、痛风的定义
痛风是一种因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代谢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血清尿酸升高、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及关节畸形、肾脏病变等。
二、尿酸代谢与痛风的关系
人体尿酸主要来源于内源性嘌呤合成及外源性食物摄入,正常情况下尿酸生成与排泄保持动态平衡。当尿酸生成过多,如体内某些酶的缺陷导致嘌呤合成增加;或尿酸排泄减少,如肾脏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分泌减少等,均可使血清尿酸水平升高。当血尿酸浓度超过饱和度时,尿酸盐晶体就会在关节、肾脏等组织中沉积,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例如,尿酸盐晶体沉积在关节滑膜等部位,会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导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
三、痛风的临床表现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多在夜间或清晨突然起病,关节剧痛,数小时内受累关节出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最常见的受累关节是第一跖趾关节,其次为足背、足跟、踝、膝等关节。这种急性发作与尿酸盐晶体沉积刺激关节引起炎症反应有关,年龄较大者可能因身体机能下降,对炎症的耐受和反应特点与年轻人不同,但发作机制本质相同。
痛风石:是痛风的特征性临床表现,是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软组织,引起慢性炎症及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的结节肿。痛风石可发生于耳轮、关节周围等部位,多见于病程较长且血尿酸控制不佳的患者,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出现,但男性相对更为多见,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高嘌呤饮食等会增加痛风石形成的风险。
肾脏病变:包括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尿酸盐肾病是由于尿酸盐结晶在肾间质沉积,影响肾脏功能;尿酸性尿路结石则是尿酸盐在泌尿系统形成结石,可引起肾绞痛、血尿等表现,有基础肾脏病史的患者发生肾脏病变的风险可能更高。
四、痛风的诊断
血尿酸测定:血尿酸水平升高是痛风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但需注意急性发作期血尿酸可能正常,因为此时机体应激反应可能导致血尿酸动员后又沉积,所以单次血尿酸升高不能确诊痛风,需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
关节液或痛风石内容物检查:在偏振光显微镜下,关节液或痛风石内容物中发现呈双折光的针形尿酸盐结晶是确诊痛风的“金标准”,不同患者的关节液或痛风石情况需通过专业检查手段来明确。
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协助诊断,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发现关节破坏等表现,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可能因骨骼发育、退变等因素略有差异,但原理相同。
五、痛风的预防与管理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低嘌呤饮食是关键,应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鼓励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低嘌呤食物,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可根据自身营养需求和饮食习惯进行合理的饮食搭配,例如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注意控制嘌呤摄入。
饮水: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应在2000ml以上,以增加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水平,不同身体状况的人群饮水量可适当调整,如心功能不全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控制饮水量。
运动:适当运动,保持健康体重,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可能导致乳酸产生增加,抑制尿酸排泄,诱发痛风发作,不同年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不同,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
药物治疗:对于血尿酸明显升高、有痛风石或频繁发作急性关节炎的患者,可在医生评估后使用降尿酸药物等进行治疗,药物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肝肾功能等多方面因素,不同患者的药物选择存在个体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