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生长繁殖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原因包括病原体入侵(如大肠杆菌等常见病原菌及其他特殊病原体)、尿路梗阻(机械性和功能性梗阻致尿液潴留易感染)、机体抵抗力下降(婴幼儿、老年人等不同人群及疾病、生活方式因素影响)、医源性因素(导尿等操作和尿路器械检查致尿道黏膜损伤或带入病原体引发感染)。
一、病原体入侵
1.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引起尿道感染的病原菌,约占门诊尿道感染的80%-90%,肠道内的大肠杆菌可通过尿道口逆行进入尿道、膀胱等泌尿系统引发感染,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更易受到大肠杆菌的侵袭,尤其在经期、性生活后等情况,阴道、尿道周围的大肠杆菌容易侵入尿道导致感染;对于儿童,尤其是女婴,尿道短且外生殖器易被粪便污染,也容易被大肠杆菌等病原体感染。
2.其他病原体:变形杆菌、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也可引起尿道感染,这些病原体多在机体抵抗力下降、尿路有复杂情况(如尿路结石、尿路梗阻等)时容易致病;此外,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也可能导致尿道感染,例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的人群,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受到真菌等病原体的侵袭引发尿道感染。
二、尿路梗阻
1.机械性梗阻:尿路结石、肿瘤、前列腺增生等可引起尿路的机械性梗阻,导致尿液排出不畅,尿液在尿路中潴留,为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环境,尿液潴留还会使膀胱黏膜缺血,降低膀胱黏膜的抵抗力,容易引发尿道感染。比如前列腺增生的患者,由于尿道被增生的前列腺组织压迫,尿液排出受阻,长期以往容易反复发生尿道感染;尿路结石患者,结石会堵塞尿路,使尿液引流不畅,增加感染的风险。
2.功能性梗阻:神经源性膀胱等可导致膀胱功能性梗阻,膀胱不能完全排空,尿液残留增多,同样容易引起尿道感染。例如脊髓损伤患者,由于支配膀胱的神经功能受损,出现神经源性膀胱,尿液潴留,易发生尿道感染。
三、机体抵抗力下降
1.年龄因素
婴幼儿:婴幼儿的尿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女婴尿道短,外生殖器易受粪便污染,男婴可能存在先天性尿道畸形等情况,自身抵抗力较弱,容易发生尿道感染。比如女婴在换尿布时,如果不注意清洁,粪便中的病原体容易污染尿道引发感染。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各项功能衰退,抵抗力下降,同时常伴有前列腺增生、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更容易发生尿道感染。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较高,导致尿路梗阻,增加感染机会;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尿液中含糖量高,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从而容易发生尿道感染。
2.疾病因素:患有糖尿病、艾滋病、慢性肾脏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引发尿道感染。例如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适合细菌生长,且患者自身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导致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尿道感染;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损,对各种病原体的抵御能力大大降低,尿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3.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劳累、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等会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增加尿道感染的风险。比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的人,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免疫力下降;节食、偏食导致营养不良的人,身体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C等,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容易发生尿道感染。
四、医源性因素
1.导尿等操作:留置导尿管、膀胱镜检查、尿道扩张等医源性操作可能会损伤尿道黏膜,破坏尿道的防御屏障,使病原体容易侵入引发感染。例如留置导尿管超过3天,尿道感染的发生率可高达90%以上;膀胱镜检查时,如果操作不规范或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容易将病原体带入尿道引发感染。
2.尿路器械检查:进行尿道造影、输尿管镜检查等尿路器械检查时,若消毒不彻底或操作不当,可能会引起尿道感染。比如在进行输尿管镜检查时,病原体可能随着器械进入尿道,导致尿道感染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