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原因包括局部的外伤、鼻黏膜干燥、鼻部疾病,以及全身的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和其他全身疾病;治疗有局部止血措施如压迫止血、冷敷、局部用药,全身治疗针对病因,还有儿童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不同处理方式。
一、鼻出血的原因
(一)局部原因
1.外伤:
挖鼻、用力擤鼻、剧烈打喷嚏等可损伤鼻黏膜血管引起出血。儿童常因挖鼻导致鼻出血,因为儿童鼻黏膜较脆弱,且好奇心强,易有挖鼻行为。
鼻部受到撞击等外伤,如车祸、运动时的碰撞等,可直接损伤鼻部血管,导致鼻出血。
2.鼻黏膜干燥:
空气干燥、炎热或寒冷、室内空气不流通等环境因素,可使鼻黏膜水分丢失过多,导致鼻黏膜干燥、脆弱,容易破裂出血。例如在秋冬季节,空气湿度低,鼻黏膜干燥的情况较为常见。
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中,也会使鼻黏膜水分流失,增加鼻出血的风险。
3.鼻部疾病:
鼻炎、鼻窦炎等炎症性疾病,炎症刺激可使鼻黏膜充血、水肿,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例如过敏性鼻炎患者,因鼻痒反复揉鼻、打喷嚏等,易诱发鼻出血。
鼻息肉、鼻腔肿瘤等占位性病变,可压迫、破坏鼻黏膜血管,引起鼻出血。鼻腔肿瘤早期可能就表现为反复鼻出血。
(二)全身原因
1.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是引起鼻出血较常见的全身原因之一。血压升高时,可使鼻黏膜血管压力增大,容易破裂出血。尤其是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时,鼻出血的发生率较高。
动脉硬化患者血管弹性下降,也容易出现鼻出血。
2.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易导致鼻出血。例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常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是常见症状之一。
白血病、血友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可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或功能,引起凝血功能异常,导致鼻出血。
3.其他全身疾病:
肝肾功能异常,可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和代谢,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引起鼻出血。例如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易出现鼻出血。
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C、维生素K缺乏等,可影响血管的韧性和凝血功能,导致鼻出血。维生素C缺乏会使血管脆性增加,维生素K缺乏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
二、鼻出血的治疗
(一)局部止血措施
1.压迫止血:
患者可采取坐位或半卧位,头稍向前倾,用手指捏紧两侧鼻翼,持续压迫5-10分钟,一般可达到止血目的。儿童鼻出血时,家长可帮助儿童按压鼻翼,同时安抚儿童情绪,避免其紧张哭闹加重出血。
2.冷敷:
用冷水浸湿的毛巾或冰袋敷在前额或后颈部,可促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冷敷时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对于儿童,冷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0-15分钟即可。
3.局部用药:
可使用麻黄碱滴鼻液等收缩鼻黏膜血管的药物,减少出血。但此类药物不宜长期使用,以免引起药物性鼻炎。对于儿童,应谨慎使用,避免过量吸收引起不良反应。
(二)全身治疗
1.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高血压引起的鼻出血,应积极控制血压,可使用降压药物等。但降压过程要缓慢平稳,避免血压骤降。
对于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鼻出血,需要针对具体的血液疾病进行治疗,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提升血小板数量。
维生素缺乏引起的鼻出血,应补充相应的维生素,如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K等。
(三)特殊人群的处理
1.儿童:
儿童鼻出血多为局部原因引起,如鼻黏膜干燥、挖鼻等。家长要教育儿童不要挖鼻,保持鼻腔湿润。当儿童鼻出血时,要保持冷静,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压迫止血等处理。如果儿童经常鼻出血或出血量较大,应及时就医,排除血液系统等全身性疾病。
2.老年人:
老年人鼻出血要警惕心血管疾病等全身因素。在止血的同时,要密切监测血压等生命体征。如果鼻出血频繁发作,应进一步检查全身情况,如进行血压监测、血液系统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