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的发生与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相关。局部因素包括牙菌斑、牙石、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牙齿位置异常;全身因素有内分泌紊乱(性激素变化、糖尿病)、遗传因素、吸烟及其他全身疾病(艾滋病、血液系统疾病等),这些因素分别通过不同机制影响牙周组织健康。
牙石:是沉积在牙面上的已钙化的或正在钙化的菌斑及沉积物,根据其沉积部位和性质分为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牙石表面常吸附大量菌斑,进一步刺激牙龈,且其粗糙表面易刮伤牙龈,促进菌斑的堆积,加重牙周组织的炎症。比如,龈上牙石多位于牙龈缘以上的牙面,可引起牙龈的慢性炎症,导致牙龈萎缩等问题;龈下牙石隐蔽在牙龈缘以下,对牙周组织的破坏作用更大,会导致牙周袋形成和牙槽骨吸收。
食物嵌塞:是指在咀嚼过程中,食物被挤压嵌入相邻两牙的牙间隙内,常由牙齿排列不齐、牙尖过于高耸、邻面龋坏等原因引起。食物嵌塞会压迫牙龈组织,导致牙龈乳头的炎症、萎缩,同时嵌塞的食物发酵产酸,刺激牙周组织,引发牙周炎。例如,牙齿排列拥挤的患者,容易发生食物嵌塞,若不及时清理,会逐渐出现牙龈红肿、出血,进而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补牙材料等不良修复体,其边缘不密合、外形设计不合理等,会持续刺激牙龈和牙周组织,导致牙龈炎症、牙周袋形成以及牙槽骨吸收。比如,活动义齿的基托边缘过长,会不断摩擦牙龈,引起牙龈红肿、溃疡;固定修复体的邻接关系恢复不良,会造成食物嵌塞,从而引发牙周病变。
牙齿位置异常:某些牙齿的位置异常,如错位牙、扭转牙等,会使牙齿的受力不均匀,部分牙齿承受过大的咬合力,而另一部分牙齿受力过小,长期如此,会导致受力过大的牙齿周围牙周组织受损,出现牙槽骨吸收、牙龈退缩等牙周病表现。例如,上颌前突的患者,上前牙可能存在扭转或错位,使得局部牙周组织承受异常的咬合力,容易发生牙周炎。
全身因素
内分泌紊乱
性激素: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等时期,体内性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会影响牙龈组织对菌斑等局部刺激因素的反应性,使牙龈对菌斑的敏感性增加,易发生炎症。例如,妊娠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升高,牙龈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牙龈容易肿胀、出血,患妊娠期龈炎的风险增加,若原有牙周炎,妊娠期病情可能会加重。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机体糖代谢紊乱,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牙周感染。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且糖尿病患者的白细胞功能存在缺陷,吞噬和杀菌能力降低,使得牙周组织对细菌感染的抵抗力减弱,牙周炎的发生风险增高,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不易控制。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患重度牙周炎的概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遗传因素:某些牙周病具有遗传易感性,如侵袭性牙周炎,部分患者存在特定基因位点的突变,使得个体对牙周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增加。遗传因素可能影响牙周组织对菌斑等刺激的反应,导致牙周组织更容易发生破坏。例如,家族中有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的个体,其患该病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在相同的菌斑刺激下,更容易出现快速的牙槽骨吸收和牙周袋形成。
吸烟:吸烟是牙周病的高危因素之一。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牙龈血液循环,降低牙龈的抵抗力,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功能,还会使牙龈成纤维细胞活性降低,影响牙周组织的修复。同时,吸烟产生的烟雾会沉积在牙面和菌斑中,加重菌斑的堆积,进一步促进牙周炎症的发展。有研究显示,吸烟者患牙周炎的概率是非吸烟者的数倍,且吸烟量越大,患牙周炎的风险越高,病情也越严重。
其他全身疾病: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容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包括牙周组织的感染,表现为牙龈线性红斑、坏死性溃疡性牙周炎等严重的牙周病变;一些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也可能累及牙龈,导致牙龈肿胀、出血、坏死等,与白血病细胞在牙龈组织中的浸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