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牙源性鼻窦炎的诊断需进行多方面检查,包括病史采集了解相关情况,口腔检查查看牙齿、口腔黏膜及牙龈状况,鼻部检查通过前鼻镜和鼻内镜观察鼻腔鼻窦情况,影像学检查依靠鼻窦CT和X线明确鼻窦病变,实验室检查通过血常规及鼻窦分泌物涂片培养辅助诊断,综合多种检查准确诊断并明确病变以制定治疗方案。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牙痛、拔牙史、口腔感染史等与牙源性相关的情况,以及鼻窦炎的症状表现,如鼻塞、流涕、头痛、嗅觉减退等持续时间、严重程度等。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可能在病史表述和症状感受上有所差异,儿童可能无法准确描述头痛等症状,需结合家长描述来综合判断;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对头痛等症状的感受有所不同。同时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有无吸烟、饮酒等习惯,以及既往病史等。
二、口腔检查
1.牙齿检查
检查口腔内牙齿的状况,包括是否有龋齿、残根、残冠、牙周炎等情况。龋齿严重时可能波及牙髓,进而引发牙源性感染,残根残冠容易成为细菌滋生的场所,牙周炎会导致牙龈萎缩、牙槽骨吸收等,这些都可能与慢性牙源性鼻窦炎相关。不同年龄人群牙齿健康状况不同,儿童龋齿发生率相对较高,老年人可能因牙龈退缩等原因易患牙周炎。
检查牙齿有无松动、叩痛等,通过叩诊来判断牙齿根尖部是否有炎症。若牙齿根尖部有炎症,细菌等感染物质可能通过根尖周组织扩散至周围组织,进而影响到鼻窦。
2.口腔黏膜及牙龈检查
查看口腔黏膜有无红肿、溃疡等,牙龈有无红肿、出血、溢脓等情况。口腔黏膜及牙龈的炎症也可能是细菌感染的源头,与牙源性鼻窦炎的发生发展有关。
三、鼻部检查
1.前鼻镜检查
观察鼻腔黏膜情况,有无充血、肿胀、息肉样变等,以及鼻腔内有无脓性分泌物,脓性分泌物的来源等。不同年龄患者鼻腔黏膜的反应性可能不同,儿童鼻腔黏膜相对娇嫩,容易出现充血肿胀等情况。
检查鼻中隔有无偏曲,鼻甲有无肥大等,这些鼻部结构异常可能影响鼻窦的引流,与慢性牙源性鼻窦炎的发生相关。
2.鼻内镜检查
可以更清晰地观察鼻腔深部、鼻窦开口处的情况,能发现鼻窦开口有无狭窄、阻塞,鼻窦内有无息肉、脓性分泌物等。对于判断鼻窦病变的具体部位和程度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儿童,鼻内镜检查虽然有一定的侵入性,但在必要时可以准确评估鼻腔鼻窦情况。
四、影像学检查
1.鼻窦CT检查
是诊断慢性牙源性鼻窦炎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清晰显示鼻窦的解剖结构,观察鼻窦内有无炎症、积液、黏膜增厚、骨质破坏等情况。通过鼻窦CT能明确哪一组鼻窦受累,以及病变的范围和程度。例如,能看到上颌窦内是否有密度增高影、黏膜增厚等表现,因为上颌窦与牙齿关系密切,牙源性感染常易累及上颌窦。不同年龄患者在进行鼻窦CT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的合理控制,儿童对辐射更为敏感,应尽量优化扫描参数以减少辐射损伤。
2.X线检查
对于鼻窦病变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不如鼻窦CT清晰,一般作为初步筛查手段,可了解鼻窦的大致情况,如鼻窦透光度等,但对于细微的病变显示不如CT准确。
五、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查看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情况。如果存在感染,白细胞总数可能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增高。但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因为在一些慢性炎症过程中,白细胞计数可能无明显异常升高。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的正常参考值略有不同,儿童的白细胞计数相对成人偏高,且分类中中性粒细胞比例随年龄增长逐渐变化。
2.鼻窦分泌物涂片及培养
若能获取鼻窦分泌物,进行涂片检查可初步观察有无细菌等病原体,培养则可以明确病原体的种类,并进行药敏试验,为后续可能的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但在操作过程中需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通过以上多种检查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较为准确地诊断慢性牙源性鼻窦炎,并明确病变的相关情况,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