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严重急性并发症,由胰岛素缺乏和升糖激素升高致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有高血糖、高血酮、代谢性酸中毒表现,诱因因1型和2型糖尿病而异,诊断靠血糖、血酮体、血气分析、尿常规等指标,治疗包括补液、胰岛素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去除诱因,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糖尿病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胰岛素缺乏: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绝对不足,在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等诱因下,血糖显著升高,脂肪分解加速,产生大量酮体。2型糖尿病患者在各种诱因作用下,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同时升糖激素如胰高血糖素等分泌增多,也会导致酮体生成增加。
升糖激素增多:感染、创伤、手术、精神刺激等应激状态下,体内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进一步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血糖升高,同时加速脂肪分解,酮体生成增多。
临床表现相关因素
高血糖相关表现:患者会出现多饮、多尿、口渴症状加重,血糖明显升高,一般血糖在16.7~33.3mmol/L之间,严重时可超过33.3mmol/L。
酮症相关表现:血酮体升高,患者呼出气体可有烂苹果味(丙酮的气味),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代谢性酸中毒相关表现:患者可有深大呼吸(Kussmaul呼吸),是机体对酸中毒的一种代偿表现,血液pH值下降,小于7.35,严重时pH值可低于7.0,同时可伴有乏力、意识障碍等,轻者表现为烦躁不安,重者可出现昏迷。
诱因相关因素
1型糖尿病患者:多因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感染等诱因引发DKA。例如儿童及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若家长未按时给孩子注射胰岛素或减量不当,在感冒等感染情况下易发生DKA。
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诱因有感染、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应激状态,以及药物使用不当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反应性较差,感染时症状可能不典型,但更易发展为严重的DKA,需要密切关注。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改变不及时或合并感染等情况时也易诱发DKA。
诊断相关指标
血糖:血糖多数在16.7~33.3mmol/L,有时可更高。
血酮体:血酮体升高,多在4.8mmol/L以上。
血气分析:动脉血pH值<7.35,碳酸氢根降低,阴离子间隙增大。
尿常规:尿糖强阳性,尿酮体阳性。
治疗相关原则
补液:是治疗的关键措施,迅速补充生理盐水,纠正脱水,改善循环和肾功能。一般在开始数小时内补充大量生理盐水,根据患者脱水程度调整补液量,儿童患者需根据体重计算补液量,遵循先快后慢、先盐后糖的原则。
胰岛素治疗: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降低血糖,抑制酮体生成。
纠正电解质紊乱:根据血钾水平等补充钾盐等电解质,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电解质的监测和补充,避免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并发症。
去除诱因:积极治疗感染等诱因,对于儿童患者,要加强护理,避免感染等情况发生,及时处理可能诱发DKA的因素。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是DKA的高发人群,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糖、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指标,补液速度和量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精确计算,避免补液过快导致脑水肿等并发症。同时要加强心理护理,因为儿童可能对疾病和治疗有恐惧心理。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合并心、肾等基础疾病,在治疗DKA时,补液速度不宜过快,要密切监测心肾功能,防止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等并发症。同时要注意观察意识状态的变化,因为老年患者发生DKA时意识障碍可能更易被忽视或与基础疾病导致的意识改变混淆。
妊娠糖尿病患者:妊娠期间发生DKA较为危急,治疗时要兼顾胎儿和孕妇的情况,胰岛素的使用要谨慎,补液等治疗要在保证母婴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密切监测血糖、胎儿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