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眩晕症即梅尼埃病,是特发性内耳疾病,病理为膜迷路积水,表现为反复发作旋转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等,可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等诊断,发作期对症治疗,间歇期可脱水、改善微循环,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需谨慎用药等,老年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女性特殊时期有影响,有基础病史者需考虑基础病与治疗的相互影响。
一、病因
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目前认为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是膜迷路积水的主要原因。内淋巴由耳蜗血管纹产生,经蜗管前庭壁(前庭膜)进入前庭阶再回流至蛛网膜下腔。多种因素可导致内淋巴产生过多或吸收障碍,如内耳缺血、病毒感染、免疫反应等。
其他因素:遗传因素可能与内耳眩晕症的发生有关,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内耳小血管痉挛可导致迷路缺血缺氧,引起膜迷路积水;自身免疫反应也被认为可能参与了内耳眩晕症的发病过程,例如患者体内可能存在针对内耳组织的自身抗体,攻击内耳结构导致功能紊乱。
二、临床表现
眩晕:多为突然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患者感觉自身或周围物体沿一定方向与平面旋转,常伴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及血压下降等自主神经反射症状。眩晕持续时间多为数10分钟至数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眩晕发作频繁者眩晕持续时间可延长。
听力下降:早期多为低频听力下降,可为波动性,发作期听力下降,而间歇期可部分或完全恢复。随着病情进展,听力下降可逐渐加重,累及高频听力。
耳鸣:耳鸣多为低调吹风样,发作前多先有耳鸣加重,间歇期耳鸣可减轻,但随着病情发展,耳鸣可持续存在。
耳闷胀感:发作期患侧耳内或头部有胀满、沉重或压迫感,有时感耳周灼痛。
三、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眩晕发作的特点,包括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以及听力下降、耳鸣、耳闷等症状的情况。
体格检查:包括耳部检查、听力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耳部检查可观察外耳道及鼓膜情况;听力学检查常用纯音听阈测试等,可了解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前庭功能检查包括冷热试验、眼震电图等,可评估前庭功能状态。
影像学检查:如内耳MRI等,可排除内耳其他器质性病变,如听神经瘤等。
四、治疗
发作期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主要是缓解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可使用前庭神经抑制剂,如地西泮、苯海拉明等;抗胆碱能药物,如山莨菪碱、东莨菪碱等;血管扩张药,如倍他司汀等,以改善内耳血液循环,减轻膜迷路积水。
间歇期治疗:可使用脱水剂,如双氢克尿噻等,减少内淋巴积水;应用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等;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眩晕频繁发作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内淋巴囊手术、半规管阻塞术等,但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和适应证。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患内耳眩晕症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病,由于其表述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的症状,如是否有异常的哭闹、平衡失调等表现。在治疗时,要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听力、神经系统有不良影响的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的对症支持治疗,如休息、避免剧烈活动等。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内耳眩晕症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抗眩晕药物时,需考虑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的影响以及是否会加重其他基础疾病的病情。同时,老年患者发作眩晕时,要注意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需有专人陪护。
女性患者:女性在生理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影响内耳眩晕症的发作。生理期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妊娠期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权衡治疗收益和对胎儿的潜在风险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有耳部其他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诊断和治疗内耳眩晕症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病史对病情的影响以及治疗内耳眩晕症药物对基础病史的影响。例如,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使用血管扩张药时,需监测心血管功能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