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坏疽是糖尿病严重慢性并发症,由神经病变、血管病变致足部感染、溃疡、坏疽,分湿性和干性坏疽,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需控血糖、改善循环、抗感染、创面处理,不同特殊人群有注意事项,患者自身要控指标、查足部、选鞋袜防受伤,定期足部筛查。
糖尿病足坏疽的分类
1.湿性坏疽:较为常见,多发生于足部感染后。由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同时伴有细菌感染,坏死组织湿润,有脓性分泌物,常伴有恶臭。湿性坏疽易向深部组织蔓延,甚至累及骨骼。
2.干性坏疽:多因足部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狭窄或闭塞,但静脉回流尚通畅,所以坏死组织干燥皱缩,呈黑色,与周围健康组织有明显的分界线。干性坏疽进展相对缓慢,但也可能继发感染转化为湿性坏疽。
糖尿病足坏疽的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糖尿病病史,包括病程、血糖控制情况等,了解患者是否有足部感觉异常、溃疡等既往史。
2.体格检查:检查足部皮肤颜色、温度、湿度,有无溃疡、坏死、感染等情况,评估足部动脉搏动情况,通过触摸足背动脉、胫后动脉等判断足部血供。
3.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血管超声可了解足部血管狭窄或闭塞情况;X线检查有助于发现骨骼是否受累及有无骨质破坏等。
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明确感染的病原菌,指导抗生素的选用。
糖尿病足坏疽的治疗原则
1.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及降糖药物(如胰岛素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要求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稳定的血糖水平有利于创面的愈合和感染的控制。
2.改善循环:可使用扩张血管药物(如前列腺素类似物等)改善足部血液循环,对于血管狭窄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管重建手术,如血管旁路移植术等。
3.抗感染治疗:根据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果感染严重,可能需要静脉使用抗生素。
4.创面处理
对于湿性坏疽,要及时清创,清除坏死组织和脓性分泌物,保持创面清洁,可使用生理盐水、过氧化氢溶液等进行创面冲洗,然后根据创面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如湿性敷料等促进创面愈合。
对于干性坏疽,可定期修剪坏死组织边缘,避免其向健康组织蔓延。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糖尿病足坏疽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兼顾其他疾病的治疗,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功能减退,创面愈合能力较差,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创面变化,预防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
2.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糖尿病足坏疽,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时要特别注意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在血糖控制方面,要选择对儿童生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创面处理要更加轻柔,避免过度损伤影响儿童足部的正常发育,同时要加强对患儿及家长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足部护理的重视程度。
3.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足坏疽时,要考虑到胎儿的安全。在治疗过程中,用药要谨慎,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血糖控制要平稳,避免高血糖或低血糖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创面处理要在保障孕妇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
糖尿病足坏疽的预防
1.糖尿病患者自身管理
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血脂水平,确保各项指标达标。
每天检查足部,观察足部皮肤有无破损、红肿、水疱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选择合适的鞋袜,避免足部受到挤压或摩擦,袜子要选择柔软、透气的棉质袜子,鞋子要宽松、舒适,鞋底要柔软有弹性。
避免足部受伤,如避免赤足行走、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足部护肤品等。
2.定期足部筛查: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足部筛查,包括足部感觉检查(如用尼龙丝检查足部触觉等)、血管检查等,早期发现足部潜在的病变并及时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