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性肺炎是主要由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的肺部急性炎症,病变起始于肺泡并扩展至整个或多个大叶,病因包括病原体感染及受凉、劳累等诱发因素,病理过程有充血水肿、红色肝样变、灰色肝样变、溶解消散期,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咳痰、胸痛及相应肺部体征,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抗感染和对症支持,儿童和老年人有不同情况需特殊关注。
病因
病原体感染:肺炎链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也可引发大叶性肺炎。在儿童和老年人中,流感病毒等病毒感染后可能继发细菌感染导致大叶性肺炎。比如,在流感流行季节,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合并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而出现大叶性肺炎。
诱发因素:受凉、劳累、酗酒等因素可降低机体免疫力,使呼吸道防御功能受损,从而容易诱发大叶性肺炎。例如,长期过度劳累的人,身体处于相对虚弱状态,呼吸道的正常免疫屏障功能减弱,细菌就容易侵入肺部引发炎症。
病理过程
充血水肿期:发病1-2天,病变肺叶肿胀,暗红色。镜下见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有大量的浆液性渗出液,其内混有少量的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红色肝样变期:发病第3-4天,病变肺叶明显肿大,重量增加,色暗红,质实如肝。镜下见肺泡壁毛细血管仍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有大量的红细胞和一定量的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纤维素网内有大量细菌。
灰色肝样变期:发病第5-6天,病变肺叶仍肿大,不过充血消退,由红色逐渐转变为灰白色,质实如肝。镜下见肺泡腔内纤维素性渗出物增多,纤维素网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少见。
溶解消散期:发病后1周左右进入该期,病变肺组织质地变软,肺内炎症病灶完全溶解消散后,肺组织结构和功能恢复正常。
临床表现
症状
发热:多为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呈稽留热型,伴有寒战。儿童患者发热可能相对更急骤,体温波动较大,新生儿大叶性肺炎有时可能仅表现为体温不升。
咳嗽、咳痰:初期为刺激性干咳,继而咳出黏液血性痰,随着病情进展,可咳出铁锈色痰(红色肝样变期的特征性表现),到溶解消散期痰量增多,呈脓性。
胸痛:病变累及胸膜时可出现胸痛,疼痛呈针刺样,咳嗽或深呼吸时加重,可放射至肩部或腹部。
体征
肺部体征:早期可无明显异常体征,或仅有呼吸音减弱和胸膜摩擦音。实变期可有典型体征,如患侧呼吸运动减弱,触觉语颤增强,叩诊呈浊音或实音,听诊闻及支气管呼吸音等。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异常,或仅见肺纹理增粗。随着病情进展,可见大片炎症浸润阴影或实变影,在实变阴影中常可见透亮支气管影,即“空气支气管征”,肋膈角可有少量胸腔积液。
胸部CT检查:对于病变的显示比X线更清晰,尤其在早期病变较轻时,可发现肺内淡薄的炎症渗出影,有助于早期诊断和与其他肺部疾病鉴别。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可有核左移或胞质内出现中毒颗粒。
痰涂片及培养:痰涂片革兰染色可见阳性球菌,痰培养可明确致病菌,有助于指导抗生素的选用。
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如肺炎链球菌感染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若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可选用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对症支持治疗:发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咳嗽、咳痰明显者给予止咳祛痰药物;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大叶性肺炎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应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就医。由于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在选用抗生素时要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同时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老年人:老年人大叶性肺炎常合并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病情易反复,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机体抵抗力。同时,老年人用药需更加谨慎,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