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噪声暴露需从多方面着手,包括控制噪声暴露强度(监测管理环境噪声、用防护用品)、控制噪声暴露时间(合理安排时间、避免频繁入高噪环境)、定期听力检查(不同人群定频率检查)以及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来保护听力。
一、控制噪声暴露强度
环境噪声监测与管理:在工作场所等有噪声产生的环境中,应定期进行噪声监测,依据相关标准(如《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8小时工作日接触噪声的限值为85分贝)来管理噪声水平。对于工业生产、建筑工地等场所,采用有效的降噪措施,如安装隔声罩、使用吸音材料等,使噪声强度降低至安全范围。例如,在纺织厂等噪声较大的工厂,通过给机器设备加装隔音外壳,可显著降低工作环境中的噪声强度。
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对于在高噪声环境中工作或活动的人群,应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等。以耳塞为例,合适的耳塞能将噪声降低10-30分贝左右。在使用耳塞时,要选择符合自己耳道大小且隔音效果好的产品,并正确佩戴,确保其贴合耳道。对于儿童,应选择专为儿童设计的、舒适度高且隔音性能适当的儿童耳塞,同时要注意定期检查耳塞的使用情况,确保其正常发挥防护作用。
二、控制噪声暴露时间
合理安排工作或活动时间: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员,应遵循合理的工作时间安排,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噪声环境中。例如,采用轮班制度,让员工在高噪声环境中的工作时间不超过规定的安全时长。对于在娱乐场所等接触噪声的人群,如去KTV等场所时,不宜长时间待在里面,可每隔一段时间到安静区域休息,减少噪声暴露时间。
避免频繁进入高噪声环境: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频繁进入高噪声环境的行为。比如,非必要情况下,不要频繁出入建筑工地等噪声强烈的区域。对于儿童,家长应注意避免带儿童长时间处于嘈杂的商场、游乐场的高噪声区域,如大型电动游乐设施附近等,以减少儿童的噪声暴露时间。
三、定期进行听力检查
不同人群的检查频率:对于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群,如工厂工人、音乐工作者等,应定期(一般建议1-2年)进行听力检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长期处于可能有噪声影响听力的环境中,也应定期进行听力筛查,如婴儿出生后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之后在不同年龄段如3岁、6岁等进行听力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听力问题并及时干预。对于有噪声暴露风险的特殊人群,如机场地勤人员等,更要增加听力检查的频率。
听力检查的重要性:通过定期听力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噪声对听力造成的微小损伤,如听力阈值的变化等。一旦发现听力异常,可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听力损伤进一步加重。例如,若发现早期听力损伤,可通过调整工作环境、减少噪声暴露等方式来保护听力。
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对于听力健康也有一定的帮助。摄入富含维生素B族、维生素C、维生素E、锌等营养素的食物,如全麦面包、新鲜蔬菜水果、坚果等。维生素B族有助于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维生素C、E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保护耳部细胞免受损伤,锌元素对于维持内耳的正常生理功能也很重要。例如,每天保证摄入足够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像橙子富含维生素C,坚果富含锌等,有助于维护听力健康。
适量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包括耳部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耳部细胞的营养供应。适合的运动方式有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例如,每天坚持散步30分钟左右,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对耳部血液循环也有积极影响,从而有助于预防噪声性耳聋。但要注意运动时避免在过于嘈杂的环境中进行,以免额外增加噪声暴露。
戒烟限酒: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减少耳部的血液供应,长期吸烟还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心血管疾病可能影响耳部的血液供应,进而影响听力。过量饮酒也会对耳部神经等造成损害。因此,应尽量戒烟,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