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尿潴留可通过非药物缓解方法(改变体位、诱导排尿)、医疗操作缓解方法(导尿术、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及针对不同病因(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神经源性膀胱)进行处理,非药物方法包括改变体位和诱导排尿,医疗操作有导尿和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不同病因导致的尿潴留需采取相应针对治疗,同时要考虑患者自身状况及预防相关并发症等。
一、非药物缓解方法
(一)改变体位
对于术后或因其他原因导致尿潴留的患者,尝试改变体位可能有帮助。例如,术后患者可在病情允许情况下,从平卧位改为半卧位或坐位,利用重力作用可能促进尿液排出。这是因为重力改变了尿液在尿路中的分布和流动方向,为尿液排出创造有利条件。
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一些生理机能减退,体位改变相对更需要在他人协助或自身小心调整下进行,避免因体位突然变化导致摔倒等意外情况。
(二)诱导排尿
听流水声:利用条件反射诱导排尿。让患者听流水声,很多人会在听到流水声时产生尿意,从而尝试排尿。这是基于大脑对声音刺激与排尿反射之间建立的条件联系。
温水冲洗会阴:用温水冲洗会阴部位,通过温热刺激和水流刺激,可兴奋局部神经,促进排尿反射的产生。操作时要注意水温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引起不适。对于女性患者,会阴部位的刺激更直接相关;男性患者同样适用,要注意冲洗时的力度和范围。
二、医疗操作缓解方法
(一)导尿术
是解决尿潴留较常用的有创操作方法。通过将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流出尿液。一般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对于急性尿潴留患者,导尿可迅速缓解症状。但导尿操作也有一定风险,如可能引起尿道黏膜损伤、泌尿系统感染等。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动作轻柔。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尿道较细、短,导尿操作更需谨慎,要选择合适规格的导尿管,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对于有尿道狭窄等病史的患者,导尿可能更为复杂,需更专业的操作技巧。
(二)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
适用于导尿困难或不适宜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通过穿刺针经耻骨上穿刺进入膀胱,引出尿液。该操作相对导尿来说,创伤稍大,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是有效的解决尿潴留的方法。术后要注意穿刺部位的护理,防止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对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术后恢复需要更精心的护理,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情况,如有无红肿、渗液等。
三、针对不同病因的处理
(一)前列腺增生导致的尿潴留
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常见疾病,可引起尿潴留。对于轻度前列腺增生患者,可先尝试药物等保守治疗,但如果发生尿潴留则需及时处理。除了上述的导尿等操作外,还可考虑进一步评估病情,对于合适的患者可考虑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等手术治疗,从根本上解决前列腺增生导致的尿路梗阻问题。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如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二)尿道狭窄导致的尿潴留
尿道狭窄可由外伤、炎症等多种原因引起。对于尿道狭窄导致的尿潴留,首先要解除梗阻以引流出尿液。轻度尿道狭窄可尝试通过尿道扩张等方法,但如果尿道狭窄严重,可能需要进行尿道吻合术等手术治疗。在处理过程中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尤其是外伤史等,以便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儿童患者出现尿道狭窄导致尿潴留的情况,更要谨慎处理,因为儿童尿道还在发育中,治疗需充分考虑对未来尿道发育的影响。
(三)神经源性膀胱导致的尿潴留
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膀胱功能障碍,可导致尿潴留。治疗相对复杂,需要综合考虑神经系统病变的情况。一方面可通过导尿等方法缓解急性尿潴留症状,另一方面要针对神经系统原发病进行治疗,同时可采用膀胱训练等方法,如定时排尿、盆底肌训练等,来改善膀胱功能。对于有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尤其是长期卧床的患者,要注意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要定期更换导尿管等相关护理操作,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长期的排尿困难可能会给患者带来较大心理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