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鼻出血的原因可分为局部原因和全身原因。局部原因包括鼻部外伤、鼻黏膜干燥、鼻部炎症、鼻腔鼻窦及鼻咽部肿瘤;全身原因有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其他全身性疾病(如肝肾功能异常、内分泌失调等),出现经常鼻出血应及时就医查明病因并治疗。
一、局部原因
1.鼻部外伤
鼻部受到外力撞击,如车祸、打架、挖鼻等,可导致鼻黏膜血管破裂出血。儿童往往因好奇挖鼻易致鼻出血,这与儿童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喜欢将异物塞入鼻腔或随意挖鼻有关。例如,儿童玩耍时不慎碰撞鼻部,或用力挖鼻损伤鼻黏膜血管,就可能引发鼻出血。
手术创伤:鼻腔、鼻窦的手术过程中,如果止血不彻底,术后也可能出现鼻出血情况。
2.鼻黏膜干燥
空气干燥、炎热、寒冷、气压低等环境因素,以及长期处于空调房间等,都可能使鼻黏膜干燥,导致鼻黏膜血管脆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在秋冬季节,空气湿度低,鼻黏膜更容易干燥,此时鼻出血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不良生活习惯:经常挖鼻、用力擤鼻等也会损伤鼻黏膜,导致鼻黏膜干燥出血。比如,有些人有挖鼻的不良习惯,频繁刺激鼻黏膜,使鼻黏膜反复受损,容易引发鼻出血。
3.鼻部炎症
急性鼻炎、鼻窦炎、干燥性鼻炎等鼻部炎症,炎症因子刺激鼻黏膜,导致鼻黏膜充血、肿胀,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例如,急性鼻炎患者因鼻黏膜充血肿胀,在用力擤鼻或炎症刺激下,可能出现鼻出血。
过敏性鼻炎:患者因鼻痒频繁揉鼻、打喷嚏等,会损伤鼻黏膜,引发鼻出血。过敏体质的人在接触过敏原后,鼻黏膜处于过敏反应状态,更容易出现鼻出血情况。
4.鼻腔、鼻窦及鼻咽部肿瘤
鼻腔血管瘤、鼻咽纤维血管瘤等良性肿瘤,以及鼻咽癌等恶性肿瘤,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且肿瘤表面的血管脆弱,容易破裂出血。例如,鼻咽癌患者早期可能出现回吸性血涕,晚期则可能出现较大量的鼻出血。儿童的鼻咽纤维血管瘤也较为常见,多表现为反复鼻出血,同时可伴有鼻塞等症状。
二、全身原因
1.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时,可导致鼻腔黏膜血管破裂出血。尤其是血压突然升高时,鼻黏膜血管承受的压力增大,容易破裂。老年人高血压患者较多,且血管弹性较差,更易因血压波动引发鼻出血。例如,老年人在情绪激动、用力排便等情况下,血压升高,可能诱发鼻出血。
动脉硬化:动脉硬化使血管壁弹性下降,脆性增加,也容易导致鼻出血。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老年人发生鼻出血时,需排查是否存在动脉硬化等心血管问题。
2.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出现鼻出血。血小板是参与凝血的重要成分,数量不足时,凝血功能受影响,就会导致出血倾向增加。例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除了鼻出血外,还可能有皮肤瘀点、瘀斑等表现。
白血病: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白细胞异常增生可能影响凝血功能,导致鼻出血。白血病患者的鼻出血往往较为顽固,且可能伴有其他部位的出血,如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
血友病: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的疾病,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易出现鼻出血等出血症状。血友病患者的出血情况往往较为严重,且有家族遗传史可寻。
3.其他全身性疾病
肝肾功能异常:肝脏疾病可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肾脏疾病可能导致体内毒素积聚影响凝血功能,从而引发鼻出血。例如,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容易出现鼻出血;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由于体内代谢紊乱等原因,也可能出现鼻出血情况。
内分泌失调:女性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导致鼻黏膜血管扩张、脆性增加,引发鼻出血。比如,女性在月经期时,鼻黏膜血管可能出现反应性充血,容易发生鼻出血;妊娠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变化,也可能出现鼻出血现象。
经常鼻出血可能是局部因素或全身因素引起,若出现经常鼻出血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