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下腺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良性常见多形性腺瘤,恶性有腺样囊性癌、黏液表皮样癌等;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环境、辐射有关;临床表现因良恶性而异,诊断靠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治疗上良性以手术切除为主,恶性采用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良性颌下腺肿瘤
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颌下腺良性肿瘤,好发于30-50岁人群,女性略多于男性。其组织学结构复杂,由上皮组织和黏液样、软骨样间质组成。一般生长缓慢,肿瘤边界清楚,可活动。
恶性颌下腺肿瘤
腺样囊性癌:多见于40-60岁人群,生长较隐匿,早期可出现疼痛、面神经麻痹等症状,易沿神经扩散,复发率高,转移率也较高,常转移至肺、骨等部位。
黏液表皮样癌:根据细胞分化程度和生物学行为分为高分化和低分化两型。高分化型生长缓慢,边界清楚,转移率低;低分化型生长较快,常向周围组织浸润,可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甚至远处转移。
颌下腺肿瘤的病因
目前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遗传因素方面,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可能增加颌下腺肿瘤的发生风险;环境因素中,长期接触某些化学致癌物质,如石棉、油漆中的某些成分等,可能会影响颌下腺细胞的正常生长,增加肿瘤发生几率;此外,辐射暴露也可能是一个潜在的致病因素,例如头颈部接受过放射性治疗的人群,颌下腺肿瘤的发病风险可能升高。
颌下腺肿瘤的临床表现
良性肿瘤:通常表现为颌下区缓慢生长的肿块,一般无疼痛等不适症状,肿块边界清楚,活动度尚可,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例如多形性腺瘤,常在无意中发现颌下区肿块。
恶性肿瘤:除了颌下区肿块外,还可能伴有疼痛,疼痛可为持续性或间歇性加重;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度差;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面神经麻痹症状,表现为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等;晚期恶性肿瘤可能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以及体重减轻、乏力等全身症状。
颌下腺肿瘤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初步判断颌下腺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区分肿瘤是囊性还是实性,以及初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但准确性相对有限。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颌下腺肿瘤的位置、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判断肿瘤有无周围组织侵犯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有重要价值。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在显示肿瘤与周围神经、血管等结构的关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颌下腺肿瘤的金标准。通过细针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肿瘤后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可明确肿瘤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以及具体的病理类型。
颌下腺肿瘤的治疗
良性肿瘤: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手术应完整切除肿瘤及周围部分正常组织,以避免复发。对于多形性腺瘤,手术时要注意避免肿瘤破裂,因为肿瘤破裂可能导致种植复发。
恶性肿瘤:一般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术需扩大切除范围,尽可能切除肿瘤及其周围受侵犯的组织,如面神经等。术后常需配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放疗可以降低局部复发率,化疗对于一些晚期或转移性的恶性颌下腺肿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发生颌下腺肿瘤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的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谨慎。影像学检查应选择对儿童辐射影响较小的方式,手术时要充分考虑对颌下腺功能以及面部发育的影响,术后要密切观察恢复情况,加强营养支持等。
老年人:老年人发生颌下腺肿瘤时,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前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前提下谨慎选择治疗方案。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
女性:女性患者在考虑手术治疗时,还需关注手术对面部外观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有美容需求的患者,医生在手术设计时应尽量兼顾肿瘤切除和面部美观。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女性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