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诊断需综合病史采集(包括发病年龄、症状表现等)、体格检查(关节及全身状况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急性期反应物、自身抗体等)、影像学检查(X线、超声、MRI等),并与感染性关节炎、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鉴别,综合多方面信息早期明确诊断以制定合理治疗方案,需考虑患儿年龄性别等对疾病表现和诊断的影响确保准确。
一、病史采集
1.发病年龄: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多起病于16岁以下儿童,不同亚型发病年龄有一定差异,如全身型可在任何年龄发病,而少关节型好发于学龄前期女孩。需详细询问患儿首次出现症状时的年龄,这对判断亚型有重要提示作用。
2.症状表现:了解关节症状出现的先后顺序、累及关节的部位及范围,是单关节还是多关节受累,是大关节还是小关节受累。同时关注非关节症状,如全身型患儿常伴有发热,热型多为弛张热,还可能有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等;少关节型患儿可能有关节疼痛、肿胀,部分患儿会出现虹膜睫状体炎等关节外表现;多关节型患儿除关节症状外,可能有乏力、消瘦等全身表现。还要询问症状持续的时间、加重及缓解的因素等。
二、体格检查
1.关节检查:观察受累关节有无肿胀、畸形、压痛等情况。检查关节活动度,判断是否存在活动受限。例如,检查膝关节时,观察其肿胀程度,触摸有无压痛,屈伸膝关节观察活动范围是否正常。对于不同亚型的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关节受累特点不同,全身型多为非对称性多关节受累,少关节型多为大关节非对称性受累,多关节型可有对称性多关节受累等。
2.全身状况检查:查看患儿有无皮疹,皮疹的形态、分布等情况;检查肝脾淋巴结大小,判断有无肝脾淋巴结肿大;测量体温,了解发热情况等。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全身型患儿常有白细胞计数升高,可伴有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还可能有贫血表现,血红蛋白降低等;多关节型患儿也可能出现轻度贫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
2.急性期反应物:
C反应蛋白(CRP):在疾病活动期常明显升高,可反映疾病的活动程度,病情缓解时CRP水平下降。
红细胞沉降率(ESR):疾病活动期通常增快,也是判断疾病活动的指标之一。
3.自身抗体:
类风湿因子(RF):多关节型RF阳性的患儿病情相对较重,预后可能较差。但RF阴性也不能排除多关节型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
抗核抗体(ANA):少关节型患儿ANA阳性率较高,尤其是伴有虹膜睫状体炎的患儿。
四、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疏松、关节面破坏等表现。对于大关节受累的患儿,定期进行X线检查有助于监测关节病变的发展情况。
2.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关节腔积液、滑膜增厚等病变,对于评估关节炎症情况有一定优势,尤其适用于不能配合X线检查的幼儿。
3.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早期、敏感地发现关节软骨、滑膜、骨髓等部位的病变,对于判断关节病变的范围和程度有重要价值。
五、鉴别诊断
1.感染性关节炎:需与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的关节炎相鉴别。感染性关节炎常有明确的感染源,如败血症、化脓性病灶等,通过血培养、关节液培养等可找到病原体,而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关节液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2.风湿热:风湿热引起的关节炎多为游走性大关节受累,常伴有心脏炎、环形红斑、皮下结节等表现,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升高,与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的表现不同。
3.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年长儿,除关节症状外,常有面部红斑、口腔溃疡、肾脏损害等多系统受累表现,自身抗体如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等阳性,可与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鉴别。
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需要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同时要注意与其他类似疾病进行鉴别,以便早期明确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在整个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儿的年龄、性别等因素对疾病表现和诊断的影响,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