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占位性病变指膀胱内有异常新生物占据正常组织位置,包括良性和恶性病变。常见良性有膀胱息肉、膀胱平滑肌瘤,恶性以膀胱尿路上皮癌为主。诊断靠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和膀胱镜检查。治疗原则为良性病变根据情况采取电切等手术及随访,恶性病变早期非肌层浸润性可经尿道切除加灌注化疗,肌层浸润性多需根治术加尿流改道等,老年患者需特殊评估和护理。
一、常见的良性膀胱占位性病变
1.膀胱息肉
多与膀胱慢性炎症刺激有关,炎症长期刺激膀胱黏膜,导致黏膜过度增生形成息肉样病变。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一般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因长期炎症累积而发病。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不过如果存在长期导尿等情况的患者可能更易出现。通过膀胱镜检查可直观看到息肉的形态,通常为带蒂或广基的肿物,一般边界较清。
2.膀胱平滑肌瘤
是膀胱间质组织来源的良性肿瘤,其发生与膀胱组织的间质细胞异常增殖有关。发病年龄范围较广,生活方式方面,一般没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因素直接导致,但有家族遗传易感性的可能相对较低。通过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膀胱壁上的肿物,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
二、常见的恶性膀胱占位性病变
1.膀胱尿路上皮癌
是膀胱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与多种因素相关。长期接触芳香胺类化学物质(如从事染料、橡胶等行业的人群)、吸烟、慢性膀胱炎、膀胱结石等慢性刺激是重要的发病危险因素。年龄方面,多见于50-70岁的中老年人,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在影像学上表现为膀胱壁上不规则的肿物,边界不清,可向膀胱腔内生长,也可侵犯膀胱壁深层。
三、膀胱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初步筛查膀胱占位性病变的常用方法,可初步观察膀胱内是否有异常回声团块,能发现较大的病变,但对于较小或位置特殊的病变可能有漏诊。经腹超声需要患者憋尿使膀胱充盈,经尿道超声则更直接观察膀胱内情况,尤其适用于肥胖等经腹超声检查受限的患者。
CT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膀胱占位性病变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判断病变是良性还是恶性,还能发现是否有周围组织的侵犯和远处转移。对于中老年人,若有长期膀胱刺激症状等情况,CT检查能提供较详细的信息。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力优于CT,在判断膀胱占位性病变的分期等方面更具优势,尤其是对于膀胱壁深层浸润情况的评估更准确。对于女性患者,由于盆腔内结构复杂,MRI有时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2.膀胱镜检查
是诊断膀胱占位性病变的金标准。通过膀胱镜可以直接观察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数目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病变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对于出现血尿、膀胱刺激症状等怀疑膀胱病变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膀胱镜检查。在进行膀胱镜检查时,需要注意操作的无菌原则,对于老年患者要关注其心肺功能等基本情况,确保检查安全。
四、膀胱占位性病变的治疗原则
1.良性膀胱占位性病变的治疗
膀胱息肉:较小的息肉可通过膀胱镜下电切术切除,术后需要定期复查膀胱镜,因为存在复发的可能。对于中老年人,术后要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期慢性炎症刺激的因素,如积极治疗泌尿系统感染等。
膀胱平滑肌瘤:如果肿瘤较小且无症状,可定期随访观察;若肿瘤较大或有症状,则需要行膀胱镜下肿瘤切除术或开放手术切除肿瘤。对于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前要充分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2.恶性膀胱占位性病变的治疗
膀胱尿路上皮癌:根据肿瘤的分期、分级等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早期(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可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术后辅助膀胱灌注化疗;对于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多需要行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加尿流改道等手术治疗。对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可考虑姑息性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心理状态,尤其是老年患者,要给予营养支持,缓解其焦虑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