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发病与感染因素、局部解剖及生理因素、全身因素有关。感染因素包括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迁延不愈、细菌感染;局部解剖及生理因素有咽鼓管功能异常、中耳局部结构特点;全身因素涉及免疫力低下、遗传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发生。
一、感染因素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迁延不愈
儿童相对更为常见,儿童的咽鼓管短、宽且直,呈水平位,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时,病原体容易通过咽鼓管逆行感染中耳,若急性期治疗不彻底,炎症持续存在,就可能转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例如,有研究表明,约50%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迁延不愈的病史,儿童群体中这一比例可能更高,因为儿童的咽鼓管解剖结构特点使其更易发生这种情况。
成人也可能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不当发展为慢性,如一些免疫力相对较低的成人,在患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后,没有进行规范的抗感染等治疗,炎症持续刺激中耳黏膜,导致病情迁延。
2.细菌感染
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这些细菌可在中耳内持续繁殖,引发炎症反应。例如,肺炎链球菌是引起儿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常见病原菌之一,研究发现,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中耳分泌物中分离出肺炎链球菌的比例可达30%-40%。细菌在中耳内生长繁殖,释放毒素和酶,破坏中耳黏膜和骨质,导致炎症慢性化。
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中耳内菌群失调,也可能继发其他细菌感染而引发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比如,一些患者因上呼吸道感染等情况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破坏了中耳内原本的正常菌群平衡,使得一些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从而诱发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二、局部解剖及生理因素
1.咽鼓管功能异常
咽鼓管是连接鼻咽部和中耳的通道,其功能异常可导致中耳通气引流障碍。例如,咽鼓管黏膜肿胀、狭窄或阻塞,常见于过敏性鼻炎、鼻息肉、腺样体肥大等疾病。腺样体肥大在儿童中较为常见,肥大的腺样体可堵塞咽鼓管咽口,影响中耳的通气和引流,使中耳内处于相对密闭且易感染的环境,长期如此易引发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据统计,约30%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儿伴有腺样体肥大。
成人也可能因咽鼓管周围的病变,如鼻咽部肿瘤等,导致咽鼓管功能异常,进而引起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鼻咽部肿瘤可压迫咽鼓管,影响其正常的通气和引流功能,使中耳内持续存在炎症刺激因素。
2.中耳局部结构特点
中耳腔相对封闭,黏膜面积较大,一旦发生炎症,炎症反应不易消退。中耳黏膜的纤毛运动功能对清除中耳内的分泌物等有重要作用,若纤毛运动功能受损,分泌物就容易在中耳内积聚,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环境,从而导致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发生。例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中耳黏膜的纤毛运动速度可能明显减慢,纤毛排列也可能出现紊乱,影响了分泌物的正常排出。
三、全身因素
1.免疫力低下
患有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营养不良、艾滋病等,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使中耳对细菌等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容易发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且病情不易控制。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影响,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功能降低,容易发生细菌感染且感染不易消退,中耳感染后就更易转为慢性。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患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概率比正常人高2-3倍。
儿童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免疫力相对较低,也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高发人群。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若存在营养不良等情况,会进一步降低其免疫力,增加患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风险。
2.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其家族中可能有多人患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耳部疾病。虽然具体的遗传机制还不完全明确,但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个体的中耳结构、免疫功能等方面,使得个体更容易发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例如,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中耳黏膜的免疫防御功能异常,从而增加患病几率。不过,遗传因素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发病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更多的是与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