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有临床症状表现、口腔检查指标及病史和全身因素评估等方面。临床症状包括牙龈出血、红肿、牙周袋形成、牙齿松动;口腔检查指标有菌斑指数、牙龈指数、牙槽骨X线检查;病史及全身因素评估需考虑既往口腔病史和全身疾病对牙周组织健康的影响,如糖尿病、孕妇、老年人、儿童的相关情况。
一、临床症状表现
(一)牙龈方面
1.牙龈出血:刷牙时出血是常见表现,部分人在咬硬物(如苹果、馒头)时也会出血,这是因为牙周病会使牙龈组织变得脆弱,血管容易破裂。不同年龄人群牙龈出血的原因可能相似,但儿童若出现牙龈出血,需考虑是否有不良口腔卫生习惯或局部刺激因素,比如乳牙清洁不到位导致牙龈炎症。
2.牙龈红肿:牙龈颜色变红、肿胀,正常牙龈呈淡粉色且质地坚韧,牙周病时牙龈组织充血水肿,质地变软。成年人和老年人由于口腔卫生维护可能不如年轻人,更容易出现牙龈红肿情况,而儿童牙龈红肿可能与萌出性龈炎等局部因素有关。
(二)牙周袋形成
通过牙周探针可以探测到牙周袋的深度,正常牙周袋深度一般小于3mm,当牙周袋深度大于3mm时,可能提示牙周病。牙周袋是牙龈与牙齿分离形成的袋状结构,袋内容易堆积菌斑、食物残渣等,进一步加重炎症。不同年龄段人群牙周袋形成的原因有差异,年轻人可能因不良刷牙习惯、正畸治疗等因素导致,老年人则多与长期牙周炎发展有关。
(三)牙齿松动
随着牙周病的进展,牙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动。早期可能只是咀嚼时有不适,感觉牙齿有轻微晃动,后期松动度会逐渐加重。牙齿松动的机制是牙周组织被破坏,支持牙齿的牙槽骨吸收,无法再稳固支撑牙齿。儿童牙齿松动可能是正常换牙期,但如果非换牙期出现牙齿松动,也需考虑牙周病等问题;老年人牙齿松动多与长期慢性牙周炎导致牙槽骨大量吸收有关。
二、口腔检查指标
(一)菌斑指数
菌斑指数用于评估口腔内菌斑的堆积程度,通过视诊结合探针检查来判断。菌斑指数0-5分,0分为无菌斑,1分为牙面有少量菌斑,2分为牙面菌斑覆盖面积占1/3以下,3分为菌斑覆盖面积占1/3-2/3,4分为菌斑覆盖面积占2/3以上。菌斑是牙周病的始动因子,菌斑堆积多的人群患牙周病风险更高,不同年龄人群菌斑指数差异与口腔卫生习惯相关,儿童如果家长帮助清洁不彻底,菌斑指数容易升高。
(二)牙龈指数
牙龈指数反映牙龈的炎症程度,从0-3分,0分为牙龈健康,1分为牙龈轻度炎症(轻度红肿,探诊不出血),2分为牙龈中度炎症(牙龈红肿,探诊出血),3分为牙龈重度炎症(牙龈明显红肿、出血,甚至有溃疡等)。牙龈指数升高提示牙龈有炎症,是牙周病的重要表现之一,不同年龄段人群牙龈指数变化反映不同的口腔健康状况,老年人牙龈指数升高可能是长期炎症积累的结果。
(三)牙槽骨X线检查
通过X线片可以观察牙槽骨的吸收情况,正常牙槽骨高度位于牙根的正常位置,当牙槽骨吸收时,牙槽骨高度降低,骨硬板模糊或消失。牙槽骨吸收是牙周病的重要特征性改变,不同年龄人群牙槽骨吸收的速度和程度不同,儿童牙槽骨吸收可能与先天性因素或严重的局部感染有关,老年人牙槽骨吸收多因长期牙周炎缓慢进展。
三、病史及全身因素评估
(一)既往口腔病史
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牙龈出血、牙龈肿胀等口腔问题,若既往有反复的牙龈炎症病史,再次出现相关症状时要考虑牙周病复发或进展的可能。儿童如果既往有乳牙龋坏未及时治疗导致牙龈反复发炎的情况,也需警惕恒牙牙周病的发生风险;成年人既往有牙周病治疗史但未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也容易复发。
(二)全身因素
一些全身疾病会影响牙周组织健康,如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会加重牙周炎症,且使牙周病不易控制。糖尿病患者中牙周病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都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孕妇患牙周病可能与孕期激素水平变化有关,且牙周炎可能增加早产、低体重儿的风险。老年人如果患有心血管疾病等全身疾病,在治疗牙周病时需综合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儿童如果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等全身疾病,更容易发生严重的牙周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