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偏曲矫正有传统手术方式(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和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前者术前要做详细检查和鼻腔清洁,手术时取仰卧位麻醉、做切口分离黏膜瓣、去除偏曲组织后复位填塞;后者术前准备类似,手术时全身麻醉,鼻内镜下更精准操作且术后恢复相对快。术后不同年龄恢复有差异,还需注意术后并发症及定期复查,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手术方式,术前充分准备,术后密切观察恢复并考虑不同因素对手术和恢复的影响以保效果和安全。
1.术前准备
患者需进行详细的鼻部检查,包括鼻内镜检查、鼻部CT等,以明确鼻中隔偏曲的程度、部位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如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其鼻腔、鼻窦的发育情况;成年患者则需了解是否有基础疾病等。例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以降低手术风险。
术前要进行鼻腔清洁,一般会用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等操作,减少鼻腔内的细菌等微生物数量,降低术后感染的几率。
2.手术操作
患者取仰卧位,进行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如果是局部麻醉,会将麻醉药物注射到鼻腔周围的组织中。
医生会在一侧鼻腔做切口,通常是沿鼻中隔软骨前缘或鼻底等部位做切口,然后分离鼻中隔黏膜瓣,暴露鼻中隔的软骨和骨组织。根据偏曲的情况,去除部分偏曲的软骨或骨组织,如对于软骨性偏曲为主的情况,可能会切除部分偏曲的鼻中隔软骨;对于骨部偏曲为主的情况,会对相应的骨组织进行修整。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循解剖结构,避免损伤周围的重要结构,如筛板等。
然后将分离的黏膜瓣复位,并用凡士林纱条等进行填塞,起到压迫止血和固定黏膜瓣的作用。
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
1.术前准备
同样需要完善鼻部相关检查,鼻内镜检查可以更清晰地观察鼻中隔病变情况,鼻部CT能提供更详细的三维结构信息。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患者由于鼻腔较小,检查时要更加轻柔;女性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月经周期等因素,尽量避开月经期进行手术。
术前的鼻腔清洁等准备工作与传统手术类似。
2.手术操作
患者一般采取仰卧位,进行全身麻醉。通过鼻内镜进入鼻腔,在高清的视野下进行操作。相比传统手术,鼻内镜下手术视野更清晰,能更精准地处理鼻中隔偏曲部位。医生可以利用鼻内镜的各种器械,如鼻中隔咬骨钳、电动切割器等,准确地去除偏曲的软骨、骨组织等。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保护鼻腔黏膜,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例如,在去除骨组织时,可以精确地控制去除的量,避免过度切除导致新的鼻腔结构异常。手术结束后,同样会进行鼻腔填塞等处理,但由于鼻内镜手术对鼻腔黏膜的损伤相对较小,术后患者的恢复可能会相对更快一些。
术后注意事项及相关影响因素
术后恢复方面
1.不同年龄差异
儿童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快,但由于儿童的鼻腔黏膜修复能力较强,同时要注意避免儿童用力擤鼻等行为,防止鼻腔填塞物脱出或引起鼻腔出血等情况。要叮嘱家长看护好儿童,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鼻腔护理等。
成年患者术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成年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密切关注鼻腔创面的愈合情况,因为高血糖可能会影响创面愈合,需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
2.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常见的并发症有鼻腔出血、鼻中隔穿孔、鼻腔粘连等。如果术后出现鼻腔出血,要根据出血量的多少进行相应处理,少量出血可以通过局部压迫等方法止血,大量出血则需要及时就医进行处理。对于鼻中隔穿孔,较小的穿孔可能会自行愈合,较大的穿孔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手术修复。鼻腔粘连则需要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分离粘连等处理,以恢复鼻腔的正常通气功能。
在术后恢复过程中,要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进行鼻腔复查,一般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等时间点都需要进行复查,医生可以通过鼻内镜等检查了解鼻腔创面的愈合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总之,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并且在术前充分准备,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同时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对手术和恢复的影响,以确保手术的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