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流改道包括回肠膀胱术和可控性尿流改道,前者截取回肠造口排尿,后者构建储尿囊可控排尿;术后需进行排尿功能康复训练,回肠膀胱造口要护理造口并训练排尿规律,可控性尿流改道要训练储尿囊和排尿反射;要预防及处理并发症保证排尿功能,感染需注意清洁并根据药敏用抗生素治疗,结石要调节饮食并依情况处理。
一、尿流改道方式及原理
(一)回肠膀胱术
1.原理:截取一段回肠,将输尿管吻合到回肠上,然后在腹壁做一个造口,尿液通过回肠造口排出体外。研究表明,回肠膀胱术可以较为有效地引流尿液,其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功能主要依赖于回肠的吸收和排泄特性,通过外科手术构建的通道来实现尿液的排出。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适用于大多数膀胱癌行膀胱切除的患者。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其身体的耐受性,因为手术创伤相对较大,老年患者恢复可能相对较慢,需要加强术后的营养支持和康复护理;对于有基础心肺疾病的患者,要评估手术对其心肺功能的影响,术后密切监测呼吸、循环等指标。
(二)可控性尿流改道
1.原理:如Kockpouch术,构建一个储尿囊,将输尿管连接到储尿囊上,通过一段肠管形成流出道,患者可以通过腹压等方式控制排尿。这种方式相对更接近生理状态,利用肠管的储尿功能来实现可控的排尿。研究显示,可控性尿流改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储尿功能依赖于肠管的顺应性等特性,流出道的设计使得患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控制排尿。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适用于身体状况相对较好、期望生活质量较高的患者。对于年轻患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可控性尿流改道,因为其对生活质量的要求相对较高;但对于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复杂手术操作的患者则不太适用。术后需要患者逐渐训练控制排尿的能力,同时要注意预防储尿囊的感染、结石等并发症。
二、术后排尿功能的康复训练
(一)回肠膀胱造口的护理及训练
1.造口护理:术后早期要保持造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更换造口袋。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选择合适的造口袋,避免刺激皮肤,因为儿童皮肤较为娇嫩。一般每天观察造口的颜色、有无红肿等情况,正常的造口颜色应该是红润的。
2.排尿规律训练:可以逐渐训练患者定时排空造口袋,开始时可每2-3小时排空一次,然后根据患者的情况逐渐延长间隔时间,一般经过数周的训练,患者可以形成相对规律的排尿习惯。
(二)可控性尿流改道的排尿训练
1.储尿囊训练:术后早期开始进行储尿囊的容量训练,通过逐渐增加每次排尿时排出的尿量来扩大储尿囊的容量。一般从每次排出30-50ml开始,逐渐增加,每次增加10-20ml,直到储尿囊容量达到300-400ml左右。
2.排尿反射训练:指导患者通过自我训练建立排尿反射,例如在每次尝试排尿前,可以通过轻扣耻骨上区等方式诱导排尿反射,帮助患者逐渐恢复自主排尿的能力。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训练方法可能需要适当调整,儿童患者可能需要家长的协助和耐心引导。
三、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以保证排尿功能
(一)感染
1.预防:无论是哪种尿流改道方式,都要注意保持尿路的清洁。对于回肠膀胱造口患者,要注意造口袋的更换无菌操作;对于可控性尿流改道患者,要注意储尿囊的清洁。可以鼓励患者多饮水,通过增加尿量来冲洗尿路,降低感染的风险。对于老年患者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更要加强感染的预防措施。
2.处理:如果发生尿路感染,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儿童适用的抗生素,且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二)尿路结石
1.预防:对于尿流改道的患者,要注意饮食调节,减少高钙、高草酸等食物的摄入。例如,减少菠菜、巧克力等食物的食用。对于回肠膀胱术患者,由于回肠对草酸的吸收可能增加,更要注意饮食中草酸的含量。
2.处理:如果发现尿路结石,对于较小的结石,可以通过多饮水、适度运动等方式促进结石排出;对于较大的结石,则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取石等治疗。对于儿童患者,手术取石要更加谨慎,尽量选择对儿童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