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由皮肤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分水疱型、糜烂型、鳞屑角化型,靠临床表现、真菌镜检培养诊断,抗真菌治疗并保持足部清洁干燥;糖尿病足由糖尿病神经、血管病变和感染致,分初、中、后期,综合糖尿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诊断,需控制血糖、创面处理、改善循环、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年龄大、病程长患者治疗有特点。
糖尿病足:主要是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导致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感染共同作用引起。神经病变使患者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不易察觉足部损伤;血管病变导致足部血液循环障碍,影响组织修复和抗感染能力;在此基础上,微小创伤(如鞋子摩擦、足部小溃疡等)易引发感染,进而导致足部结构破坏等一系列病变,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和神经病变发生概率更高,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也更易出现糖尿病足相关病变。
临床表现
脚气:
水疱型:多发生在足跖及足侧,初为针尖大小的深在水疱,疱液清,壁厚而发亮,不易破溃,数日后干燥脱屑,相互融合形成多房性水疱,瘙痒明显,与真菌在皮肤角质层内繁殖引起炎症反应有关。
糜烂型:好发于第三与第四、第四与第五趾间,表现为局部表皮浸渍发白,去除浸渍的表皮后,其下为红色糜烂面,有少量渗液,常伴恶臭,是因为真菌感染导致表皮角质层浸软、发白,加上足部出汗等因素促进真菌滋生和局部炎症加重。
鳞屑角化型:常见于足跟、足跖及其侧缘,表现为皮肤干燥、角质增厚、粗糙脱屑,纹理加深,冬季易发生皲裂、出血,疼痛明显,是真菌长期感染引起皮肤角质层代谢紊乱,角质过度增生所致。
糖尿病足:
初期:足部可能有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灼热感等,温度觉、痛觉减退,外观可能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轻微皮肤干燥、脱屑等,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进展可能更易忽视初期感觉异常,而病程较长的患者血管病变导致足部血供差,皮肤营养状况不佳。
中期:可出现足部溃疡、感染,溃疡可发生在足的不同部位,如足趾、足底等,创面有脓性分泌物,周围组织红肿,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神经病变使患者感觉不到疼痛时易导致溃疡进一步加重,血管病变影响创面愈合和抗感染能力。
后期:严重时可出现足部坏疽,根据坏疽范围分为不同程度,如局限性坏疽、大部坏疽、全足坏疽等,神经病变导致足部肌肉萎缩等改变,血管病变使足部组织缺血坏死,感染进一步扩散加重坏疽程度。
诊断方法
脚气: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如足部典型的皮疹表现(水疱、糜烂、鳞屑角化等),结合真菌镜检和培养,真菌镜检可见菌丝或孢子,培养可明确致病真菌种类,一般通过皮肤科医生的视诊和实验室检查即可确诊,必要时可结合伍德灯等检查辅助诊断。
糖尿病足:需要综合考虑糖尿病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首先询问患者糖尿病病史及病程等情况,然后进行足部检查,包括足部感觉(如音叉检查振动觉、尼龙丝检查压力觉等)、足部血管搏动(如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情况)、创面情况等,还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糖检测明确血糖水平,血常规了解有无感染及感染程度,创面分泌物培养明确感染病原体,影像学检查(如超声、血管造影等)评估足部血管病变情况等,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更要警惕糖尿病足的发生,定期进行足部筛查很重要。
治疗原则
脚气:主要是抗真菌治疗,根据不同临床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如外用硝酸咪康唑乳膏、酮康唑乳膏等,对于病情严重、外用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可口服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药物,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交叉感染,与他人共用鞋袜、毛巾等物品。
糖尿病足:强调综合治疗,首先要控制血糖,使血糖达到合适范围,以利于创面愈合和预防感染进一步加重;然后进行创面处理,如清创去除坏死组织,局部使用抗感染药物;改善足部血液循环,可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等;对于有感染的患者需要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同时要关注患者整体情况,加强营养支持等。年龄较大的糖尿病足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在治疗过程中要更注重护理和监测,避免发生其他并发症,病程较长的糖尿病足患者治疗难度相对较大,需要多学科协作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