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后期有局部症状加重(溃疡与感染扩散、坏疽形成)、全身症状表现(发热、全身乏力、食欲减退)、神经血管相关症状(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神经感觉异常加重),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在各症状表现上有不同特点及影响。
坏疽形成:可出现干性坏疽或湿性坏疽。干性坏疽表现为患足末端组织干燥、发黑、皱缩,与周围健康组织分界清楚;湿性坏疽则表现为患足局部肿胀明显,皮肤呈暗绿色或黑色,有恶臭,分泌物多,坏疽部位与健康组织分界不清。不同年龄患者中,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弹性差、血液循环更易出现问题,发生坏疽的风险相对较高;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有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会加重血管收缩和病变,促进坏疽形成,有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不稳定的患者坏疽发生概率远高于血糖控制良好者。
全身症状表现
发热:当糖尿病足后期出现严重感染时,身体会启动免疫反应,导致发热。体温可不同程度升高,如低热(体温在37.3-38℃)到中度发热(体温在38.1-39℃)甚至高热(体温超过39℃)。发热的机制是感染灶释放的毒素等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机体的致热反应。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患者发热时需更加密切监测,因为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可能更快导致惊厥等并发症;老年患者发热可能提示感染更严重,且自身机体反应可能不如年轻人明显,需更谨慎评估。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生感染后更易出现发热且病情可能进展更快;有长期慢性病史、体质虚弱的患者发热后恢复相对较慢。
全身乏力:由于感染等因素消耗机体能量,患者会感到全身乏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即使进行轻微活动也会感觉疲惫不堪。这是因为感染导致机体代谢紊乱,营养物质消耗增加,而身体的能量供应相对不足。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缺乏运动的患者本身体能基础较差,发生糖尿病足后期恶化后全身乏力症状可能更明显;有不良饮食习惯、营养不良的患者,在糖尿病足后期恶化时全身乏力会更严重。有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病史的患者,本身存在营养物质丢失等情况,全身乏力表现可能更为突出。
食欲减退:感染等全身性反应会影响消化系统功能,导致患者食欲减退,进食量明显减少。这会进一步影响机体的营养摄入,形成恶性循环。对于儿童患者,食欲减退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要特别关注营养补充;老年患者食欲减退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加重,影响伤口愈合等,需采取合适的营养支持措施。女性患者在孕期等特殊生理阶段若出现糖尿病足后期恶化,食欲减退可能对自身和胎儿健康都产生不良影响;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病史的患者,食欲减退会使原有病情可能加重,需综合评估和处理。
神经血管相关症状
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由于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病变,下肢动脉可能出现狭窄、闭塞等情况,导致足背动脉、胫后动脉等血管的搏动减弱或消失。通过触诊足背动脉等可以初步判断,正常情况下足背动脉搏动清晰可触及,而后期恶化时可能难以触及或搏动很微弱。不同年龄患者中,老年患者血管粥样硬化等基础病变更多,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无显著性别差异,但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血管病变进展更快,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出现得更早。有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病史的患者,血管病变更严重,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的情况更常见。
神经感觉异常加重:糖尿病神经病变导致的感觉异常会进一步加重,患者原本可能存在的足部麻木、刺痛等感觉会更加明显,甚至出现感觉减退或消失。例如,患者可能从轻微的足部麻木发展到感觉不到足部的温度、疼痛等刺激,这增加了足部受伤而不自知的风险,容易导致足部损伤进一步加重。不同年龄患者中,儿童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神经感觉异常加重,由于表述能力有限,更需家长密切观察;老年患者神经病变发生率高,神经感觉异常加重后发生足部溃疡等的风险更高。女性患者在更年期等激素变化阶段,神经病变可能会有一定变化,需关注神经感觉异常的改变情况;有长期高血糖且血糖控制不佳病史的患者,神经感觉异常加重的可能性更大且程度更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