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炎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慢性炎症,病因多样,症状主要为鼻塞、流涕等,检查可见鼻黏膜相应表现,治疗依类型采取局部用药、冲洗等;萎缩性鼻炎是发展缓慢的鼻腔慢性炎性疾病,病因不明,症状有鼻塞、干燥等,检查可见鼻腔宽大等表现,治疗包括清洁鼻腔、补充维生素等,晚期可手术,不同年龄患者在病因、症状、检查、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存在差异。
一、定义与病因
慢性鼻炎: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病因较为复杂,可由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转化而来,也与鼻腔解剖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鼻腔用药不当(长期使用鼻用血管收缩剂)、职业及环境因素(长期吸入粉尘、化学物质等)、全身慢性疾病(如贫血、糖尿病等)等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
萎缩性鼻炎:是一种发展缓慢的鼻腔慢性炎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家族聚集性)、营养因素(维生素缺乏,尤其是维生素A、B2、D、E缺乏)、内分泌紊乱(雌激素水平降低可能与女性患者发病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关,多见于青壮年,女性较男性多见。
二、症状表现
慢性鼻炎:主要症状为鼻塞,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间歇性鼻塞一般白天、夏季、劳动或运动时减轻,夜间、静坐或寒冷时加重;持续性鼻塞则轻重不等。鼻涕增多,一般为黏液性或黏脓性,继发感染时可有脓涕。部分患者可出现嗅觉减退、头痛、头昏等症状,不同年龄患者症状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略有不同,但总体以鼻塞、流涕等鼻部局部症状为主。
萎缩性鼻炎:主要症状有鼻塞,鼻腔内有大量脓痂阻塞可引起鼻塞,或因鼻腔神经感觉迟钝,虽有空气通过,但不能察觉而误觉鼻塞;鼻及鼻咽部干燥感,因鼻黏膜腺体萎缩、分泌减少及长期张口呼吸所致;鼻出血,因鼻黏膜萎缩变薄、干燥,或挖鼻、用力擤鼻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嗅觉减退或丧失,因嗅区黏膜萎缩或脓痂阻塞所致;恶臭,多见于晚期患者,因臭鼻杆菌等细菌感染,脓痂中的蛋白质腐败分解产生恶臭;头痛、头昏,多表现为前额、颞侧或枕部头痛,一般是因鼻黏膜萎缩,过度宽大的鼻腔、鼻腔通气过度,鼻黏膜受大量冷空气刺激,或因鼻腔内脓痂压迫鼻黏膜所致,不同年龄人群头痛表现可能因个体对疼痛的敏感度等因素有所差异,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内分泌变化对头痛等症状有一定影响。
三、检查体征
慢性鼻炎:鼻镜检查可见鼻黏膜慢性充血、肿胀,下鼻甲黏膜肥厚,表面光滑,对血管收缩剂反应良好;若为慢性肥厚性鼻炎,鼻黏膜呈暗红色,下鼻甲肥厚,黏膜表面不平,呈结节状或桑椹样,鼻甲骨可肥大,对血管收缩剂反应差。不同年龄患者鼻黏膜的表现可能因年龄导致的鼻腔生理功能差异而有一定不同,儿童患者鼻黏膜相对较为娇嫩,在炎症刺激下可能肿胀等表现相对更明显但恢复相对较快。
萎缩性鼻炎:鼻镜检查可见鼻腔宽大,鼻黏膜干燥、萎缩,鼻腔内有大量黄绿色或灰绿色脓痂,去除脓痂后可见鼻黏膜萎缩变薄,甚至有出血倾向;严重者鼻甲骨膜和骨质也可发生萎缩,鼻腔内可呈空鼻状。各年龄段患者检查表现类似,但儿童患者因鼻腔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萎缩性鼻炎对其鼻腔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可能在未来生长发育中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四、治疗原则
慢性鼻炎:治疗应根据不同类型采取相应措施,对于慢性单纯性鼻炎,可采用鼻腔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等)、鼻腔冲洗(用生理盐水或海水冲洗鼻腔)等方法;慢性肥厚性鼻炎可采用下鼻甲黏膜下注射硬化剂、激光、冷冻、射频等治疗,或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等。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时需考虑年龄因素对药物吸收、手术耐受性等的影响,儿童患者一般优先选择保守治疗方法,尽量避免手术等有创操作。
萎缩性鼻炎:治疗主要是清洁鼻腔、去除脓痂,湿润黏膜,促进黏膜血液循环和改善营养状况,常用生理盐水或3%碳酸氢钠溶液冲洗鼻腔以清洁鼻腔、去除脓痂;局部应用雌激素软膏等可改善鼻黏膜血液循环;补充维生素(如维生素A、B2等)可能对病情有一定帮助。对于晚期有明显畸形者,可行手术治疗改善症状,但手术效果有限,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和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异,老年患者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需谨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