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的评估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标准。临床表现有近期链球菌感染证据、主要表现(心脏炎、多关节炎、舞蹈病、环形红斑、皮下结节)和次要表现(发热、关节痛等);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心电图等异常;诊断采用修订Jones标准,需结合主要表现、次要表现和链球菌感染证据,同时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小儿诊断要考虑年龄因素。
一、临床表现评估
1.近期链球菌感染证据:
咽拭子培养可能分离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或者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等链球菌抗体滴度升高,提示近期有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史,因为风湿热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一般在感染后1-3周发病。
2.主要表现:
心脏炎:可表现为心悸、气短等症状,检查可发现心尖部收缩期杂音或舒张期杂音,心脏超声可能显示心肌、心内膜或心包的异常,如心肌增厚、心包积液等。小儿心脏炎相对多见,且可能影响心脏功能,不同年龄小儿表现有差异,婴幼儿可能症状不典型,以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等非特异性表现为主。
多关节炎:通常为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主要累及大关节,如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等,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小儿多关节炎表现相对明显,关节症状可随病情变化而游走,与成人风湿热关节炎表现有一定相似性,但小儿可能因疼痛哭闹等影响对症状的准确表述。
舞蹈病:多见于6岁以上儿童,女性稍多见,表现为不自主的、无目的的快速运动,如挤眉弄眼、伸舌、肢体扭动等,情绪激动时加重,睡眠时消失。舞蹈病的发生与风湿热累及神经系统有关,小儿舞蹈病症状相对独特,诊断时需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环形红斑:为淡红色、环形或半环形红斑,边缘稍隆起,中心苍白,多见于躯干和四肢近端,不痛不痒,压之褪色,一般数小时或1-2天内消退,可反复出现。小儿环形红斑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出现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皮下结节:为稍硬、无痛性小结节,与皮肤无粘连,直径0.1-1cm,多位于肘、腕、膝、踝等关节伸面,或枕部、前额、棘突等骨骼突出部位。皮下结节持续时间较长,一般数周消退。
3.次要表现:
包括发热、关节痛、既往风湿热病史或风湿性心脏病史等。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小儿体温波动可能较大,需注意与其他感染性疾病鉴别;关节痛不如主要表现中的多关节炎明显,可为单个关节的疼痛;既往有风湿热病史或风湿性心脏病史的小儿再次出现相关表现时需高度警惕风湿热复发。
二、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
1.血常规:
可有轻度贫血,白细胞计数可升高,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提示可能存在炎症反应,但无特异性,因为多种感染性疾病也可出现类似血常规改变。
2.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CRP)升高,这两项指标反映了体内的炎症状态,风湿热活动期时血沉常明显增快,CRP也会升高,但需注意其他炎症性疾病也可能导致血沉和CRP升高,所以不能仅凭这两项指标确诊风湿热,但可作为病情活动的参考指标。
3.心电图检查:
可发现P-R间期延长等心律失常表现,尤其是在心脏炎累及心肌传导系统时,小儿心电图检查需由专业人员准确操作和解读,不同年龄小儿正常心电图范围有差异,风湿热累及心脏时心电图改变具有一定特征性。
三、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采用修订Jones标准(2015年),该标准包括主要表现、次要表现和链球菌感染证据。
1.主要表现:
心脏炎、多关节炎、舞蹈病、环形红斑、皮下结节。
2.次要表现:
发热、关节痛、既往风湿热病史或风湿性心脏病史、血沉增快、CRP升高、P-R间期延长。
3.链球菌感染证据:
咽拭子培养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阳性,或快速链球菌抗原检测阳性,或抗链球菌抗体滴度升高。
诊断时需结合临床情况,如有两项主要表现或一项主要表现加两项次要表现,同时有近期链球菌感染证据,可诊断为风湿热。但需注意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对于小儿患者,由于其生理和病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在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小儿的年龄因素对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的影响,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准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