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囊癌是罕见恶性肿瘤,病因不明,有血精、疼痛、肿块等表现,靠影像及病理活检诊断,手术为主结合放化疗;精囊炎是精囊非特异性炎症,由病菌感染等引起,有血精、急慢性不同症状,靠超声、精液常规等诊断,急性用抗生素等治疗,慢性配合辅助疗法,两者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上均有差异。
一、疾病定义与性质
精囊癌:是一种发生于精囊的恶性肿瘤,相对较为罕见,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因素、基因突变等多种因素相关,肿瘤细胞会异常增殖并侵犯周围组织。
精囊炎:是精囊的非特异性炎症,多由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属于良性病变范畴,是精囊的炎性反应,炎症可导致精囊出现充血、水肿等病理改变。
二、病因差异
精囊癌:目前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例如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增加患精囊癌的风险;也可能与长期接触某些致癌物质,如化学毒物等有关;此外,慢性炎症刺激长期不愈也可能是潜在的致癌因素,但相对来说这种关联性不如其他恶性肿瘤那样明确。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可能患病,但一般中老年人群相对有一定的发病倾向,有家族肿瘤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可能会增加。
精囊炎: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因尿道逆行感染,如不注意个人卫生导致细菌由尿道侵入精囊;也可由前列腺、直肠等部位的炎症蔓延至精囊引起;性生活不规律,如过度手淫、性生活频繁或长期禁欲等也可能诱发精囊炎;身体抵抗力下降时,容易遭受病原体侵袭引发炎症,各年龄段男性均可发病,尤其性生活活跃期的男性更为多见。
三、临床表现不同
精囊癌:早期可能无明显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血精,即精液中带血,且血液可能持续存在并逐渐加重;还可能出现会阴部、下腹部等部位的疼痛,疼痛可呈隐痛、胀痛或刺痛等不同性质,疼痛程度可能逐渐加剧;肿瘤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能触及下腹部或盆腔内的肿块;晚期患者可能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消耗症状,不同年龄患者的症状表现可能因身体整体状况有所不同,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基础疾病较多,症状可能被基础疾病掩盖或表现不典型。
精囊炎:主要症状为血精,精液呈粉红色、红色或带有血块;急性精囊炎时可出现明显的下腹部疼痛,可放射至会阴部及腹股沟区,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慢性精囊炎则表现为下腹隐痛、会阴部不适,血精症状可能时轻时重,各年龄段男性均可出现相应症状,但青壮年男性相对更为常见,性生活不规律等因素可能加重症状。
四、诊断方法区别
精囊癌:影像学检查方面,超声检查可初步发现精囊部位的异常肿块,但准确性有限;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精囊肿瘤的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磁共振成像(MRI)对精囊癌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更精确地判断肿瘤的侵犯范围;病理活检是确诊精囊癌的金标准,通过穿刺或手术切除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肿瘤的性质是恶性以及具体的病理类型,不同年龄患者进行病理活检时需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活检方式。
精囊炎:超声检查可见精囊体积增大、回声不均匀等改变;精液常规检查可发现精液中存在大量红细胞、白细胞等,有助于诊断精囊炎;直肠指诊可触及精囊增厚、有压痛等表现,不同年龄患者进行直肠指诊时要注意操作的轻柔程度,避免给患者带来过多不适,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要关注其肠道等基础情况。
五、治疗原则有别
精囊癌: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如能完整切除肿瘤,可能获得较好的预后,但由于精囊癌早期诊断困难,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手术切除范围可能较大;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可考虑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放疗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化疗则通过药物杀灭肿瘤细胞,但放化疗可能会带来相应的不良反应,不同年龄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不同,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精囊炎:急性精囊炎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急性期应禁止性生活;慢性精囊炎除了使用抗生素外,还可配合中药、理疗等辅助治疗方法,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如儿童患者)或肝肾功能(如老年患者)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有效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