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支原体感染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经飞沫传播,儿童青少年易感染,感染后有刺激性干咳等表现,可通过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感染及对症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感染后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咳嗽支原体感染的定义
咳嗽支原体感染是指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感染导致出现咳嗽症状的情况。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容易感染,在学校、幼儿园等人群密集场所易发生聚集性感染。
二、肺炎支原体的特点及感染途径
肺炎支原体的特点:肺炎支原体大小约为125-300nm,无细胞壁,这使得一些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对其无效。它能在含血清或酵母浸膏的培养基中生长,生长缓慢,初次分离时需2-3周才形成典型的“荷包蛋”样菌落。
感染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健康人吸入了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含有肺炎支原体的飞沫后,就可能被感染。例如在家庭中,如果有成员感染了肺炎支原体,其他密切接触的家人就有较高的感染风险;在学校里,一个班级中有学生感染,可能会通过空气飞沫在班级内传播。
三、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咳嗽方面的表现
咳嗽特征: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咳嗽往往比较剧烈,多为刺激性干咳,有的患儿咳嗽可持续较长时间,可达数周甚至数月。咳嗽症状可能在感染后1-3周出现,早期可能类似普通感冒的咳嗽,但随着病情发展,会逐渐加重为较顽固的干咳。例如,有的儿童感染肺炎支原体后,一开始只是偶尔咳嗽,家长可能未重视,之后咳嗽逐渐频繁且加重,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
其他伴随症状:除了咳嗽,还可能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左右,发热可持续2-3周;部分患儿可能有头痛、咽痛、乏力等症状;少数患儿可能出现皮疹、呕吐、腹泻等肺外表现,但相对咳嗽和发热来说,肺外表现发生率较低。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能发现肺部有不同程度的浸润影,多为单侧下叶浸润,表现为节段性肺炎,严重者可出现广泛间质性肺炎、肺泡浸润等。例如,通过胸部X线检查可以看到肺部有模糊的片状阴影等异常表现。
实验室检查
支原体抗体检测:包括IgM抗体和IgG抗体检测。IgM抗体一般在感染后1周左右出现,可作为早期诊断的指标;IgG抗体出现较晚,但持续时间较长。例如,通过血清学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测支原体抗体,如果IgM抗体阳性,结合临床症状,往往可以初步诊断为肺炎支原体感染。
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肺炎支原体核酸,这种方法特异性和灵敏度较高,能够更早地发现感染,尤其是在感染早期,核酸检测可能比抗体检测更敏感。
五、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常用的药物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等。但需要注意,不同年龄段的患儿使用时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例如对于婴幼儿,使用时要更加谨慎评估风险和收益。由于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其无效,所以不选用此类药物。
对症治疗:对于咳嗽症状,如果咳嗽剧烈影响睡眠和生活,可以适当使用一些止咳药物,但要避免不恰当使用。如果有发热,体温较高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或根据病情使用退热药物,但要注意儿童使用退热药物的年龄禁忌等情况,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来缓解发热带来的不适。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感染肺炎支原体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家长要密切观察咳嗽、发热等症状的变化。在护理方面,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让患儿多休息,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由于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感染后要注意避免交叉感染,尽量减少去人群密集场所。
老年人:老年人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可能基础疾病较多,病情相对复杂。要密切关注其咳嗽、呼吸等情况,因为老年人可能合并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病等,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会加重这些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感染肺炎支原体后病情可能更严重,治疗周期可能更长,而且容易出现并发症。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病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