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炎的引发因素包括病原体感染(如大肠埃希菌等细菌、支原体衣原体、淋球菌感染)、尿道损伤(器械检查、性生活损伤)、尿道梗阻(尿道结石或狭窄)、局部免疫力下降(糖尿病患者、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者)以及不良生活方式(不注意个人卫生、长期憋尿)。
一、病原体感染
1.细菌感染
大肠埃希菌:是引起尿道炎最常见的细菌之一,女性由于尿道短而宽,且距离肛门较近,大肠埃希菌容易从尿道外口侵入尿道引发感染,尤其在月经期、性生活后等情况,女性尿道黏膜受到一定刺激或损伤,更易受到大肠埃希菌的侵袭。男性也可能因泌尿系统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如前列腺炎等,导致大肠埃希菌蔓延至尿道引起尿道炎。
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葡萄球菌感染也可导致尿道炎,通常与局部皮肤黏膜的损伤有关,比如尿道器械检查时操作不当造成尿道黏膜损伤,细菌趁机侵入引发感染。
链球菌:A族链球菌等链球菌感染也可能引发尿道炎,可能通过性接触等途径传播,在性活跃人群中相对更容易发生。
2.支原体、衣原体感染
解脲脲原体、沙眼衣原体: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在性活跃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没有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感染后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症状相对淋病性尿道炎较隐匿,但也会导致尿道不适、分泌物异常等症状。对于有不洁性生活史的人群,出现尿道炎症状时需考虑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可能。
3.淋球菌感染
淋病奈瑟菌感染引起淋病性尿道炎,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是一种性传播疾病。在高危性行为后,淋球菌可直接感染尿道黏膜,导致急性尿道炎,出现尿道脓性分泌物、尿频、尿急、尿痛等明显症状。
二、尿道损伤
1.器械检查损伤
在进行尿道器械检查,如尿道镜检查、膀胱镜检查等时,如果操作不规范,可能会造成尿道黏膜的损伤,从而使细菌等病原体容易侵入尿道引发感染。例如检查时用力过猛、器械表面不光滑等情况,都可能导致尿道黏膜的机械性损伤,为病原体感染创造条件。
2.性生活损伤
过于剧烈的性生活可能会导致尿道黏膜的损伤,尤其是女性尿道较短,性生活时如果动作粗暴,更容易造成尿道黏膜的损伤,进而引发尿道炎。另外,性生活时不注意卫生,也会增加病原体感染尿道的风险。
三、尿道梗阻
1.尿道结石或狭窄
尿道结石:尿道内的结石会阻塞尿道,导致尿液排出不畅,尿液在尿道内积聚,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引发尿道炎。同时,结石对尿道黏膜的刺激也会加重炎症反应。例如男性尿道有狭窄处,容易形成结石,从而引起尿道梗阻相关的尿道炎。
尿道狭窄:先天性尿道狭窄或者后天性尿道狭窄,如尿道外伤后瘢痕形成等原因导致的尿道狭窄,会使尿道内径变窄,尿液排出受阻,尿液残留容易滋生细菌,长期刺激尿道黏膜引发尿道炎。比如曾经有尿道外伤病史的患者,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出现尿道狭窄,进而并发尿道炎。
四、局部免疫力下降
1.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较高,身体的免疫力相对较低,而且高血糖的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同时,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病变可能会影响尿道的感觉和排尿功能,导致排尿不畅等情况,进一步增加尿道炎的发生风险。例如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出现尿频、尿急等尿道炎症状时,病情可能更容易迁延不愈。
2.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者
如接受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尿道炎。因为免疫抑制剂抑制了机体的免疫细胞功能,使得病原体容易在尿道内定植并引发炎症反应。
五、不良生活方式
1.不注意个人卫生
尤其是女性,如果不经常清洗外阴部,不勤换内裤,会导致尿道外口周围细菌滋生,容易侵入尿道引起尿道炎。例如女性在月经期间,若不及时更换卫生巾,会增加尿道感染的机会。男性如果不注意阴茎局部的清洁,也可能导致尿道外口细菌积聚,引发尿道炎。
2.长期憋尿
长期憋尿会使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尿液中的细菌等病原体有充足的时间繁殖,而且憋尿时膀胱内压力增高,尿液可能会逆流进入尿道,从而引发尿道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长期憋尿都是不利于泌尿系统健康的行为,容易增加泌尿系统感染包括尿道炎的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