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息性支气管肺炎是婴幼儿常见下呼吸道感染病,多由感染(病毒、细菌)及个体因素(年龄、过敏体质)引发,有喘息、咳嗽、发热等症状及相应体征,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喘息、退热)、抗感染治疗,多数预后好,少数可复发,可通过增强免疫力、避免感染、预防过敏预防。
一、病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常见的有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是最主要的病原体,在婴幼儿群体中,该病毒感染后容易引发喘息性支气管肺炎。例如,有研究表明,在喘息性支气管肺炎患儿中,约50%以上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有关。
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可直接引起支气管和肺部的炎症,导致喘息等症状出现。
2.个体因素
年龄:婴幼儿时期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易患本病。婴幼儿的气管、支气管较狭窄,黏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肺弹力组织发育不完善,血管丰富,易于充血,间质发育旺盛,肺泡数少,肺含气量少,易为黏液所阻塞,从而诱发感染导致喘息性支气管肺炎。
过敏体质:有过敏史的婴幼儿,其呼吸道黏膜更容易处于高反应状态,当受到病原体感染或其他刺激时,更容易出现喘息等症状。例如,本身有湿疹等过敏性疾病的患儿,发生喘息性支气管肺炎的概率相对较高。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喘息:患儿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喘息,表现为呼吸急促、呼气延长,严重时可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即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明显凹陷)。
咳嗽:初期为刺激性干咳,之后可出现咳痰,痰液可为白色黏痰或黄色脓痰。
发热:多数患儿有发热症状,体温可在38℃-39℃,甚至更高,热型不定,可为弛张热或稽留热。
其他症状:部分患儿可伴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
2.体征
肺部体征:肺部可闻及较多的中、细湿啰音,以背部两侧下方及脊柱两旁较多,吸气末更为明显;同时可闻及哮鸣音,是由于支气管痉挛所致。
三、诊断
1.临床表现:根据患儿喘息、咳嗽、发热等症状及肺部体征进行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多升高。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鼻咽拭子、痰液等标本进行病毒抗原检测或培养,以及细菌培养等,以明确病原体,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检测阳性可提示该病毒感染。
3.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有点状、斑片状阴影,部分患儿可伴有肺气肿等表现。
四、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与护理: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温度和湿度适宜,一般室温保持在20℃左右,湿度保持在60%左右。
饮食:给予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少量多餐,以保证患儿营养摄入,满足机体需求。
2.对症治疗
喘息治疗: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等缓解喘息症状,但需注意低龄儿童使用时的风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保持呼吸道通畅,通过翻身、拍背等方式促进痰液排出等。
退热:对于发热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当体温超过38.5℃时,可根据患儿情况谨慎选择退热措施,但要避免不规范使用药物。
3.抗感染治疗
抗病毒治疗:如为病毒感染,可根据病原体选择相应的抗病毒药物,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可试用利巴韦林,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抗菌治疗:如明确为细菌感染,可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五、预后及预防
1.预后:大多数患儿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预后良好,症状可逐渐缓解,肺部炎症吸收。但少数患儿可能会反复发作,转为支气管哮喘等慢性呼吸道疾病。
2.预防
增强免疫力:合理喂养,保证婴幼儿营养均衡,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避免感染: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带患儿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预防过敏:对于有过敏体质的婴幼儿,要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
对于特殊人群婴幼儿来说,家长要密切关注其呼吸、精神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就医。在护理过程中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如在进行拍背等操作时要注意力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