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疾病,好发于青中年女性。病因包括心理社会、咬合、创伤及全身等因素。临床表现有疼痛、关节杂音、运动异常及其他症状。诊断靠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保守和手术等方法,大多数患者经适当治疗预后较好,但若迁延不愈会影响生活质量,不同年龄患者预后有差异。
病因
心理社会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大等可导致咀嚼肌功能紊乱,引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例如,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该病症。
咬合因素:咬合关系紊乱是常见病因。如牙齿错位、缺牙、深覆合、深覆盖等,会使颞下颌关节受力不均衡,进而引发关节功能紊乱。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咬合情况不同,儿童换牙期若出现咬合问题,成年后可能增加患病风险;老年人牙齿磨损、缺失等也可能导致咬合紊乱。
创伤因素:外力撞击面部、咀嚼硬物、长时间大张口等都可能造成颞下颌关节或咀嚼肌的创伤,从而引发该综合征。比如,喜欢嚼槟榔的人群,由于长时间大张口且咀嚼力度较大,容易造成颞下颌关节的损伤,增加患病几率。
全身及其他因素:自身免疫因素、内分泌紊乱(如更年期女性激素水平变化)、寒冷刺激等也可能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发生有关。更年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波动,内分泌紊乱,相对更容易出现颞下颌关节功能的异常。
临床表现
疼痛:主要表现为关节区或面部的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耳部、颈部等部位。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钝痛、锐痛等。在开口、咀嚼时疼痛往往会加重,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程度的患者疼痛感受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因表述不清而表现为哭闹、不愿咀嚼等;成年患者则能较明确地指出疼痛部位和性质。
关节杂音:关节运动时可闻及弹响音、摩擦音或破碎音。弹响音较为常见,可为单侧或双侧发生。例如,有的患者在开口闭口过程中会听到“咔哒”声。
关节运动异常:表现为开口度异常(过大或过小)、开口型异常(如偏斜、歪曲等)。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开口度有所不同,儿童正常开口度相对较小,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大;成年人正常开口度一般在3.7-4.5厘米之间。如果出现开口度明显小于正常范围或开口型明显偏斜等情况,就可能提示存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其他症状:还可能伴有头痛、耳鸣、颈部不适等症状。例如,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部一侧的疼痛,类似偏头痛的表现;耳鸣患者可能会感觉到耳内有异常声响,但耳部检查可能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诊断
临床检查:医生会通过视诊观察面部左右是否对称、关节区有无肿胀等;触诊检查关节区及咀嚼肌有无压痛等;听诊了解关节运动时有无杂音。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检查时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患者检查时要注意安抚,避免因不配合影响检查结果;老年患者检查时要考虑其关节退变等因素对检查结果的干扰。
影像学检查:常用的有X线检查、CT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X线检查可了解关节骨结构的情况;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关节骨组织的细微结构;MRI检查对关节盘、肌肉等软组织的显示更为清晰,可明确关节盘是否移位、肌肉有无病变等情况。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在选择影像学检查时也有一定差异,儿童由于骨骼尚未发育完全,一般优先选择对身体辐射较小的检查方法;老年人则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以明确病变情况。
治疗与预后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保守治疗有药物治疗(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但需谨慎用于儿童等特殊人群)、物理治疗(如热敷、红外线照射、理疗等)、咬合调整(通过佩戴咬合板等方式调整咬合关系)、心理治疗等。对于一些病情较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患者的特点,儿童患者尽量采用保守的非侵入性治疗方法,避免影响其生长发育;老年患者则要综合评估其身体状况和病情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预后:大多数患者经过适当的治疗后症状可以得到缓解或消失,预后较好。但如果病情迁延不愈,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面部外观等,对生活质量产生一定影响。不同年龄患者的预后也有所不同,儿童患者早期干预治疗后恢复的可能性相对较大;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等因素,预后可能相对复杂一些,但通过合理治疗也能改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