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间质性肾炎由高尿酸血症致尿酸盐结晶沉积肾小管间质引发,早期有夜尿增多、轻度蛋白尿等表现,进展期有肾功能减退等,可通过血尿酸、尿液等检查及肾活检诊断,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降尿酸及肾脏保护,早期积极治疗可延缓进展,进展到肾衰预后差,不同人群预后有别,生活方式及尿酸控制影响预后。
一、发病机制
1.尿酸盐结晶沉积:血尿酸水平持续升高,超过尿酸的溶解度时,尿酸盐结晶会在肾小管间质沉积。这些结晶可引起炎症反应,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
2.炎症反应参与:尿酸盐结晶沉积后,会激活炎症细胞,如巨噬细胞等,释放炎症因子,进一步加重肾脏组织的损伤,导致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等病理改变。
二、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早期可能仅有轻度的夜尿增多,这是因为肾小管浓缩功能受损。部分患者可出现轻度的蛋白尿,一般为少量至中度蛋白尿。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患痛风性间质性肾炎极为罕见,若有相关情况多与遗传代谢性疾病等特殊病史有关;成年人中,男性由于尿酸代谢相关的生理特点,相对更易患高尿酸血症进而发展为痛风性间质性肾炎,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发病率相对较低,但绝经后发病率接近男性。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嘌呤饮食、酗酒的人群,患痛风性间质性肾炎的风险明显增高。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基础疾病影响尿酸代谢,也更容易出现尿酸盐沉积导致肾脏病变。
2.进展期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肾功能减退,表现为血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严重时可出现肾功能衰竭的相关表现,如水肿(可表现为眼睑、下肢等部位水肿)、乏力、食欲不振等。同时,患者可能伴有痛风性关节炎的表现,如关节疼痛、红肿等,这是因为痛风本身是血尿酸升高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引起的,与肾脏病变往往同时存在。
三、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尿酸检测:血尿酸水平升高是重要的诊断依据,一般男性血尿酸>420μmol/L,女性>360μmol/L可考虑高尿酸血症,但需注意检测前的影响因素,如近期是否大量进食高嘌呤食物等。
尿液检查:可见蛋白尿、血尿,尿中可找到尿酸盐结晶。肾小管功能检查可发现肾小管浓缩功能减退,如尿比重降低等。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发现肾脏体积改变,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进展期可出现肾脏体积缩小等改变。
肾活检:是确诊的重要手段,肾活检病理可见肾小管间质中有尿酸盐结晶沉积,伴有炎症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等病理改变。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低嘌呤饮食,避免食用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高嘌呤食物;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应在2000ml以上,以增加尿酸排泄;戒烟限酒,尤其是避免酗酒。
基础疾病控制: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血压、血糖,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左右,血糖控制在合适范围,有利于尿酸代谢的改善,减轻肾脏病变进展。
2.降尿酸治疗
可使用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溴马隆等)或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等)。但在使用药物时需考虑患者的肾功能情况等因素,例如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促进尿酸排泄药物时需谨慎,因为可能加重肾脏负担。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一般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控制尿酸水平,如严格饮食控制等,药物使用需非常谨慎,避免对儿童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3.肾脏保护治疗:使用一些保护肾脏的药物,如ACEI/ARB类药物,这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可以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但在使用时需监测肾功能和血钾水平,尤其对于老年人或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
五、预后情况
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控制血尿酸水平,保护肾功能,可延缓病情进展。如果病情进展到肾功能衰竭,预后较差,可能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对于不同人群,儿童患者由于病因相对特殊,预后需根据原发病因及治疗反应等综合判断;成年人中,积极控制基础疾病、规范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不规范治疗、基础疾病控制不佳的患者预后较差。生活方式良好、尿酸控制达标的患者比生活方式不改善、尿酸持续升高的患者预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