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化脓性炎症,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好发于儿童。病因有咽鼓管途径等,临床表现分急性和慢性,诊断包括病史、耳部检查等,治疗分急性和慢性,预防要注意耳部卫生等。
一、病因
1.感染途径
咽鼓管途径:是最主要的途径。婴幼儿咽鼓管短、宽、直,呈水平位,鼻咽炎时细菌易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如儿童感冒后,鼻咽部炎症蔓延至咽鼓管,引发感染。成人乘坐飞机、潜水等也可能因咽鼓管功能不良,导致外界气压变化时中耳与外界压力不平衡,细菌趁机侵入。
外耳道鼓膜途径:少数情况下,如鼓膜外伤、不正规的鼓膜穿刺或置管等,细菌可直接经外耳道进入中耳引起感染。
血行感染:极少见,机体其他部位感染灶的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中耳引起感染,但临床上较为罕见。
2.常见致病菌: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儿童患者中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感染较为常见,而成人可能以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为主。
二、临床表现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全身症状:小儿全身症状较重,常伴有发热、畏寒、倦怠、食欲减退等。体温可高达39~40℃,可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而成人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有低热。
局部症状
耳痛:发病初期耳痛明显,为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可向同侧头部或牙齿放射。鼓膜穿孔流脓后,耳痛顿减。
听力减退及耳鸣:起病时患者常有听力减退、耳鸣。鼓膜穿孔后,听力反而有所改善。
耳漏:鼓膜穿孔后,耳内有液体流出,初为血水样,后变为脓性分泌物。
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当急性发作时可出现全身不适、发热等症状。
局部症状
耳流脓:间歇性或持续性流脓,脓液可为黏液性、黏脓性或脓性,如有厌氧菌感染则有恶臭味。
听力减退:程度不一,与鼓膜穿孔大小、听骨链受损等有关。
耳鸣:部分患者可出现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
三、诊断
1.病史:详细询问患者有无上呼吸道感染史、耳部外伤史等。儿童患者要询问近期有无感冒、哭闹等情况。
2.耳部检查
耳镜检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早期可见鼓膜松弛部充血,继之鼓膜弥漫性充血、肿胀,向外膨出,穿孔前局部可见小黄点。穿孔后可见鼓膜有搏动性溢脓点,穿孔初期穿孔较小,可见穿孔处有脓液波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见鼓膜穿孔,穿孔可位于紧张部中央或边缘,鼓室内或穿孔处有脓性分泌物。
听力检查:纯音听阈测试可了解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一般为传导性听力损失,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呈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
血常规检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急性发作时可出现白细胞升高。
四、治疗原则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控制感染:及早应用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可选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药物。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给药途径,如病情较轻可口服抗生素,病情较重则需静脉给药。
通畅引流:鼓膜穿孔前可用1%酚甘油滴耳,消炎止痛,但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药,因为酚甘油对鼓膜有腐蚀作用。鼓膜穿孔后应清除外耳道脓液,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然后局部应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
病因治疗:积极治疗鼻部及咽部慢性疾病,如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等,以防止中耳炎复发。
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局部治疗:局部应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可起到消炎作用。但在流脓停止、耳内干燥后,可行鼓膜修补术或鼓室成形术,以改善听力和防止复发。
手术治疗:对于中耳有肉芽、息肉或胆脂瘤形成的患者,应尽早行手术治疗,清除病灶,修复鼓膜及重建听骨链。
五、预防措施
1.注意耳部卫生:教育儿童不要随意挖耳,游泳、洗头时避免污水进入外耳道。成人也应注意保持外耳道清洁,如有污水进入应及时清理。
2.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时要及时治疗,避免鼻涕过多时用力擤鼻,防止细菌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儿童感冒后家长要密切观察耳部情况,如有耳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3.防止婴幼儿呛奶:婴幼儿仰卧喂奶时应注意姿势,防止奶液经咽鼓管流入中耳引起感染。
4.增强体质: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