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偏曲是鼻中隔形态向一侧或两侧偏曲并致鼻腔功能障碍,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外伤、鼻腔鼻窦肿瘤)病因,有鼻塞(单侧或双侧)、头痛、鼻出血等临床表现,通过前鼻镜、鼻内镜、鼻窦CT检查诊断,无症状者定期观察,有症状者有适应证时考虑手术治疗,儿童手术需谨慎。
发病原因
先天性因素:部分人出生时鼻中隔就存在骨与软骨的发育不均衡,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出现偏曲,这种情况在儿童时期可能就有潜在的结构异常,但可能未立即引发明显症状。
后天性因素
外伤:鼻部受到外伤是引起鼻中隔偏曲的常见原因。比如车祸中鼻部遭受撞击、运动时鼻部意外受伤等,在外伤发生时,鼻骨、鼻中隔的骨和软骨结构可能会发生骨折、移位,从而导致鼻中隔偏曲。这种情况在青少年群体中相对常见,因为青少年活泼好动,鼻部外伤的风险相对较高。
鼻腔鼻窦肿瘤:鼻腔内的肿瘤或鼻窦肿瘤逐渐生长,会压迫鼻中隔,使得鼻中隔向对侧偏移。例如鼻腔内的巨大息肉,长期存在会对鼻中隔产生挤压作用,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导致鼻中隔偏曲,这种情况在成年人群中可能因肿瘤的缓慢生长而逐渐显现。
临床表现
鼻塞
单侧鼻塞:多为鼻中隔偏曲凸面侧鼻腔狭窄所致,例如鼻中隔向左侧偏曲,左侧鼻腔相对狭窄,空气通过时阻力增大,导致左侧鼻塞。这种情况在成年人中较为常见,若为单侧鼻塞且呈进行性加重,需警惕鼻中隔偏曲的可能。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存在鼻中隔偏曲导致单侧鼻塞,可能会影响呼吸,进而影响睡眠质量,长期可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影响,因为睡眠时的有效通气不足可能会干扰生长激素的分泌等生理过程。
双侧鼻塞:当鼻中隔偏曲呈“S”型时,可能两侧鼻腔都存在狭窄,导致双侧鼻塞。
头痛:偏曲的鼻中隔部分压迫鼻甲,可引起同侧反射性头痛。例如鼻中隔偏曲的凸面压迫下鼻甲,可引起同侧头部疼痛,疼痛部位多在额部、颞部等。这种头痛在成年人中较为常见,尤其是长期存在鼻中隔偏曲的患者,头痛可能会反复出现,影响生活质量。对于儿童,若因鼻中隔偏曲出现头痛,可能会表现为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需要家长留意。
鼻出血:偏曲的部位黏膜较薄,而且此处气流冲击较大,易发生黏膜糜烂、溃疡,从而引起鼻出血。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尤其是在干燥的季节或患者用力擤鼻时更容易诱发鼻出血。例如在秋冬季节,空气干燥,鼻中隔偏曲部位的黏膜更容易干燥、破裂出血。
诊断方法
前鼻镜检查:通过前鼻镜可以观察到鼻中隔的形态,是否有偏曲以及偏曲的类型等。医生会用前鼻镜撑开鼻腔,直接查看鼻中隔与鼻腔外侧壁的关系等情况。在儿童检查时,需要更加轻柔地操作前鼻镜,避免损伤儿童娇嫩的鼻腔黏膜。
鼻内镜检查:鼻内镜检查可以更清晰、全面地观察鼻中隔的全貌,包括偏曲的具体部位、程度以及鼻腔黏膜的情况等。它能发现一些前鼻镜检查容易遗漏的细微病变。对于儿童,鼻内镜检查虽然可能会让儿童有一定的不适感,但现代的鼻内镜设备相对较细,操作时尽量轻柔、快速,多数儿童可以配合完成检查。
鼻窦CT检查:鼻窦CT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鼻中隔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助于明确鼻中隔偏曲的程度、范围以及是否合并有鼻窦病变等。例如可以通过鼻窦CT准确判断鼻中隔偏曲是骨部、软骨部还是混合部偏曲,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治疗原则
无症状的鼻中隔偏曲:如果鼻中隔偏曲没有引起任何不适症状,通常不需要进行治疗,定期观察即可。这种情况在一些偶然发现鼻中隔偏曲但没有相关症状的人群中较为常见,比如在体检做鼻部检查时发现鼻中隔偏曲,但自身没有鼻塞、头痛、鼻出血等表现,此时定期复查鼻部情况,了解鼻中隔偏曲是否有变化即可。
有症状的鼻中隔偏曲:当鼻中隔偏曲引起明显的鼻塞、头痛、鼻出血等症状时,通常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矫正偏曲的鼻中隔,恢复鼻腔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手术方式有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等。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评估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因为儿童的鼻腔还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手术需要考虑对鼻腔正常发育的影响。一般来说,只有当鼻中隔偏曲导致严重的鼻腔功能障碍,经保守治疗无效时才考虑手术,而且手术时机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儿童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