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口腔癌需从多方面着手,包括避免危险因素如戒烟限酒、避免咀嚼槟榔;保持口腔卫生如正确刷牙、使用牙线和漱口水;定期口腔检查如成年人每年至少一次、儿童青少年定期检查;均衡饮食如增加蔬果摄入、控制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以此降低口腔癌发病风险。
一、避免危险因素
1.戒烟限酒
吸烟是口腔癌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多种致癌物质会长期刺激口腔黏膜。有研究表明,吸烟者患口腔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得多。长期大量饮酒也会增加口腔癌的发病几率,酒精会损伤口腔黏膜,还可能影响肝脏对致癌物的代谢等功能。对于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应限制在较低水平,女性应更少;尽量戒烟,若能完全戒烟则可最大程度降低口腔癌风险。
特殊人群如孕妇应尤其注意避免接触二手烟,因为胎儿在宫内暴露于烟雾环境中可能会影响其未来口腔等器官的发育,增加患病潜在风险。
2.避免咀嚼槟榔
槟榔中含有的槟榔碱等成分具有潜在致癌性。长期咀嚼槟榔会使口腔黏膜反复受到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导致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等癌前病变,进而增加口腔癌的发生风险。无论男女老少,都应远离槟榔,尤其是有咀嚼槟榔习惯的人群,应坚决戒除。
二、保持口腔卫生
1.正确刷牙
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采用巴氏刷牙法。正确的刷牙方法能有效清除牙齿表面和牙龈沟内的食物残渣、菌斑等。菌斑长期堆积会引发龋齿、牙龈炎等口腔疾病,而一些口腔疾病的慢性刺激可能会增加口腔癌的发生几率。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应掌握正确刷牙方法,儿童在家长帮助下养成良好刷牙习惯,成年人则要坚持每天认真刷牙。
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牙齿可能有磨损、松动等情况,可选择软毛牙刷,刷牙时力度要适中,避免损伤牙龈。
2.使用牙线和漱口水
牙线可以有效清除牙齿邻面的菌斑和食物残渣,对于预防邻面龋齿和牙龈炎症有重要作用。漱口水可以辅助清洁口腔,尤其是一些含有抗菌成分的漱口水能减少口腔内的细菌数量,但不能替代刷牙。对于口腔卫生状况较差或有特殊口腔问题的人群,如戴有正畸装置的人,使用牙线和漱口水可以更好地维护口腔健康。不过,儿童使用漱口水需谨慎,应选择儿童专用且酒精含量低的漱口水,避免误吞。
三、定期口腔检查
1.成年人定期检查
一般建议成年人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全面检查。通过口腔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口腔内的异常病变,如口腔溃疡长期不愈、口腔黏膜颜色改变、肿块等情况。早期发现病变可以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提高口腔癌的治愈率。例如,一些口腔黏膜白斑若能早期发现并处理,可避免其发展为口腔癌。不同性别在口腔癌的发病风险上虽有差异,但都需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男性可能在吸烟等因素影响下风险相对稍高,但女性也不能忽视。
2.儿童及青少年检查
儿童和青少年也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关注牙齿发育、口腔黏膜情况等。儿童时期是牙齿生长和口腔发育的关键阶段,早期发现龋齿、牙齿排列不齐等问题并及时处理,有助于预防后续可能出现的口腔健康问题,降低未来口腔癌的潜在风险。例如,早期矫正牙齿排列不齐可以减少食物残渣的滞留,降低龋齿和牙龈炎症的发生几率。
四、均衡饮食
1.增加蔬果摄入
多吃富含维生素A、C、E等抗氧化剂的蔬菜水果,如橙子、柠檬、菠菜、胡萝卜等。维生素A有助于维持上皮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缺乏维生素A可能导致口腔黏膜上皮角化等问题;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能抑制致癌物质的形成;维生素E也有抗氧化功效。研究表明,饮食中蔬果摄入充足的人群患口腔癌的风险相对较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应保证每天摄入足够量的蔬果,儿童可以通过制作色彩丰富的蔬果拼盘等方式增加摄入兴趣,老年人则应根据自身咀嚼能力选择合适的蔬果食用方式,如将蔬果打成泥等。
2.控制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
过多摄入红肉和加工肉类可能增加口腔癌等癌症的发病风险。红肉在高温烹饪过程中可能产生致癌物质,加工肉类中往往含有防腐剂、亚硝酸盐等添加剂,这些物质可能对口腔黏膜等产生不良影响。应适量控制红肉和加工肉类的食用量,增加禽肉、鱼类等优质蛋白质的摄入。例如,每周红肉摄入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用鱼类等替换部分红肉。不同性别在饮食偏好上可能有差异,但都应遵循均衡饮食原则,减少不健康肉类的过多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