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尿路感染和尿道炎需从症状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多方面综合判断,尿路感染分上、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全身症状明显、局部有腰痛等,下尿路感染全身症状轻、以膀胱刺激症状为主;尿道炎分淋菌性和非淋菌性,前者有脓性分泌物等,后者潜伏期长、分泌物稀薄;尿常规检查两者白细胞均升高,上尿路感染可出现白细胞管型,尿细菌学检查可明确致病菌,超声检查对尿路感染可排查并发症,尿道炎一般非常规检查。
一、症状表现的不同特点
(一)尿路感染
1.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等)
全身症状较为明显,常见于育龄女性等人群,年龄较大或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易发生。一般会出现高热,体温可高达39℃甚至更高,伴有寒战,还可能有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局部症状主要有腰痛,多为钝痛或酸痛,程度不一,部分患者会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但相对下尿路感染可能不那么突出。
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上尿路感染可能表现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发热、拒食、呕吐、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需要仔细观察和进一步检查。
2.下尿路感染(膀胱炎等)
全身症状通常较轻,一般无明显发热(体温可正常或轻度升高)。主要以膀胱刺激症状为主,多见于性活跃期女性等人群。典型表现为尿频,即排尿次数明显增多,白天可能每小时就要排尿数次;尿急,是指一有尿意就迫不及待地需要排尿,很难控制;尿痛,是排尿时尿道有烧灼感或刺痛感,疼痛程度因人而异。局部症状可能有下腹部疼痛不适。在儿童中,下尿路感染可能表现为排尿时哭闹、尿布有异味等情况。
(二)尿道炎
1.淋菌性尿道炎
一般有明确的不洁性生活史等诱因,多见于性活跃的中青年人群。主要症状是尿道脓性分泌物,开始为浆液性分泌物,逐渐变为黄色脓性,量较多。同时伴有尿道灼热、刺痛,尿频、尿急等症状也较为明显,排尿时疼痛可放射至会阴部等部位。
2.非淋菌性尿道炎
潜伏期相对较长,一般为1-3周,多见于性活跃人群。尿道分泌物相对较少,为稀薄的白色黏液性分泌物。尿道刺痒感较为明显,尿频、尿急症状相对淋菌性尿道炎可能较轻,但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尿道不适,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而被忽视,尤其是女性患者可能症状更不典型,容易漏诊。
二、通过实验室检查辅助区分
(一)尿常规检查
1.白细胞
尿路感染和尿道炎患者尿常规中白细胞都会升高,但上尿路感染时白细胞升高可能更为明显,并且可能会出现白细胞管型,这是上尿路感染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白细胞管型提示炎症累及肾脏实质。而下尿路感染一般白细胞管型少见。
在儿童中,尿常规检查需要准确留取标本,对于不配合的儿童可能需要导尿等方式留取标本,以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2.红细胞
两者都可能出现红细胞,但一般数量相对较少。如果是尿路感染伴有泌尿系统结石等并发症时,红细胞可能会增多,而尿道炎如果是淋菌性尿道炎严重时也可能有较多红细胞。
(二)尿细菌学检查
1.清洁中段尿培养
尿路感染时,清洁中段尿培养可明确致病菌,并且能确定菌落计数。一般认为菌落计数≥10CFU/ml为有意义的细菌尿,提示尿路感染。而尿道炎的淋菌性尿道炎通过尿道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可找到革兰阴性双球菌,非淋菌性尿道炎需要通过核酸检测等方法检测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等病原体。对于儿童,尿细菌学检查同样需要规范操作,避免标本污染等情况影响结果判断。
三、影像学检查的辅助价值
(一)超声检查
1.尿路感染
对于上尿路感染患者,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发现肾脏有无结石、积水、脓肿等并发症。在儿童中,超声检查无辐射,是较为安全的检查方法,可用于排查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等情况,如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等可能导致反复尿路感染的因素。
2.尿道炎
尿道炎一般通过病史、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即可初步诊断,影像学检查一般不是尿道炎的常规检查项目,但如果尿道炎患者伴有泌尿系统症状怀疑有其他并发症时可能会进行超声检查。
总之,区分尿路感染和尿道炎需要综合患者的症状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必要的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因素来进行判断,不同人群由于生理特点不同,表现可能有所差异,需要专业医生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