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白斑病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以白色斑块或斑片为主要表现的癌前病变,局部刺激因素有吸烟、饮酒、局部机械刺激、不良修复体,全身因素包括微量元素缺乏、微循环障碍、遗传因素,临床表现有斑块状、颗粒状、皱纹纸状、疣状,通过临床检查和病理检查诊断,治疗需去除刺激因素、药物或手术治疗,预防要保持良好口腔卫生、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定期口腔检查。
病因
局部刺激因素:
吸烟:吸烟是口腔白斑病常见的危险因素,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患病风险越高。研究表明,吸烟者患口腔白斑病的概率显著高于不吸烟者。
饮酒:过量饮酒也与口腔白斑病的发生有关,酒精可能刺激口腔黏膜,导致黏膜上皮异常增生。
局部机械刺激:如残根、残冠、锐利牙尖等长期刺激口腔黏膜,可引起黏膜角化过度,进而引发白斑。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能因口腔内存在不良修复体等机械刺激因素而患病。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因牙齿磨损严重出现锐利牙尖,长期刺激口腔黏膜;女性患者若存在不合适的义齿修复,也易受局部机械刺激诱发白斑。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等修复体持续摩擦口腔黏膜,会破坏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白斑发生风险。
全身因素:
微量元素缺乏:如锌、硒等元素缺乏可能影响黏膜的正常代谢,导致口腔黏膜上皮异常。儿童可能因挑食等原因导致微量元素摄入不足,增加患病风险;老年人由于胃肠道功能减退等原因,也可能出现微量元素缺乏情况。
微循环障碍:机体微循环出现问题时,口腔黏膜的营养供应和代谢产物排出受阻,可能引发黏膜病变。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存在微循环障碍情况,例如长期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易出现微血管病变,影响口腔黏膜微循环。
遗传因素:有研究提示,口腔白斑病可能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增加个体患口腔白斑病的风险。但具体的遗传机制仍在进一步研究中,不同家族中可能存在不同的遗传背景导致患病风险差异。
临床表现
斑块状: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均质型较硬的斑块,平或稍高出黏膜表面,边界清楚,触感略粗糙,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度不适感。好发于颊、舌、唇、腭等部位。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老年患者相对多见。
颗粒状:白斑呈颗粒状突起,多发生于颊黏膜口角区。黏膜充血,患者可有刺激痛。常见于有长期吸烟等不良刺激的人群。
皱纹纸状:多发生于口底及舌腹。白斑表面粗糙,呈皱纹纸状,触之柔软,患者可有粗糙感、刺痛等不适。各年龄段均可能出现,尤其在有局部不良刺激且口腔卫生状况不佳的人群中常见。
疣状:损害呈乳白色,厚而高起,表面呈刺状或绒毛状突起,粗糙,质稍硬。多发生于牙龈、牙槽嵴等部位。多见于长期吸烟且口腔卫生差的人群。
诊断
临床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触诊检查口腔黏膜白斑的部位、大小、形态、质地等情况。
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通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观察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情况等,以明确是否为白斑及区分是良性还是有癌变倾向等情况。
治疗与预防
治疗:
去除刺激因素:首先要劝导患者戒烟、戒酒,去除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局部刺激因素。对于儿童患者,要关注其口腔卫生及是否存在不良习惯,家长需协助纠正儿童不良口腔习惯,如咬唇、咬舌等;对于老年患者,要定期检查口腔,及时处理口腔内的不良刺激因素。
药物治疗:可局部使用维A酸等药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儿童患者使用药物需谨慎,应严格遵循医生建议,避免自行用药。
手术治疗:对于有恶变倾向的白斑,如病变迅速扩大、表面出现溃疡或糜烂、伴有疼痛等症状时,可考虑手术切除。
预防:
保持良好口腔卫生:每天早晚正确刷牙,饭后漱口,使用合适的牙线等清洁工具,保持口腔清洁,减少细菌等对口腔黏膜的刺激。儿童要从小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家长要帮助儿童刷牙等;老年人由于牙齿等情况可能需要特殊的口腔清洁方法,如使用软毛牙刷等。
避免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减少吸烟和饮酒对口腔黏膜的刺激。儿童也要避免接触二手烟等;老年人若有吸烟饮酒习惯,应逐渐减少并努力戒除。
定期口腔检查: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口腔黏膜病变。各年龄段人群都应定期检查口腔,儿童可每半年检查一次口腔,老年人建议每季度或半年检查一次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