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积水的原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输尿管膀胱连接部梗阻、其他先天性畸形)和后天性因素(如尿路结石、泌尿系统肿瘤、前列腺增生、腹腔或盆腔病变);治疗包括去除病因恢复尿路通畅(手术治疗如针对不同病因的相应手术、引流尿液如肾造瘘术、输尿管支架置入术)、针对合并感染使用抗生素治疗、保护肾功能。
一、肾积水的原因
(一)先天性因素
1.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这是较为常见的先天性原因,胚胎发育过程中该部位的肌层发育异常,导致连接处狭窄,尿液从肾盂流入输尿管受阻,进而引起肾积水。这种情况在儿童中相对多见,可能与遗传等因素有关,胎儿时期的发育异常就已埋下隐患。
2.输尿管膀胱连接部梗阻:胚胎发育时输尿管膀胱连接部的结构异常,影响尿液从输尿管向膀胱的正常引流,可引发肾积水,同样在儿童先天性泌尿系统疾病中较为常见。
3.其他先天性畸形:如马蹄肾、异位肾等,肾脏的位置或形态异常会影响尿液的正常排出路径,导致尿液潴留,引起肾积水。例如马蹄肾时,两肾下极融合,可能会压迫输尿管,影响尿液引流。
(二)后天性因素
1.尿路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尿路结石可导致尿路梗阻,结石阻塞输尿管时,尿液排出受阻,近端输尿管及肾盂扩张,引起肾积水。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生尿路结石,饮食、代谢等因素都可能促使结石形成,比如长期饮水少、高钙饮食等情况易增加结石发生风险。
2.泌尿系统肿瘤:肾脏、输尿管、膀胱等部位的肿瘤,随着肿瘤的生长,可能会阻塞尿路,导致肾积水。例如肾盂癌、输尿管癌等,肿瘤占据尿路空间,阻碍尿液流通。多见于中老年人,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职业暴露等可能增加患泌尿系统肿瘤的风险。
3.前列腺增生:多见于老年男性,增生的前列腺组织会压迫尿道,导致排尿困难,尿液排出受阻,进而引起双肾积水。因为尿液需要经过前列腺部尿道排出,增生的腺体堵塞尿道,使得膀胱内尿液无法顺利排出,压力传导至输尿管、肾盂,引起肾积水。
4.腹腔或盆腔的病变:如腹膜后纤维化、盆腔肿瘤等,这些病变可能会压迫输尿管,造成尿路梗阻,引发肾积水。例如腹膜后纤维化时,纤维组织增生包裹输尿管,影响其通畅性。
二、肾积水的治疗
(一)去除病因,恢复尿路通畅
1.手术治疗
对于先天性尿路畸形: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多采用肾盂成形术,纠正狭窄部位,恢复尿液的正常引流。儿童患者进行手术时需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手术操作要精细,尽量减少对肾脏功能的影响。
尿路结石:根据结石的大小、部位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术、经皮肾镜取石术等。对于老年患者合并尿路结石引起肾积水时,要综合评估其身体状况,选择相对创伤较小的合适治疗方式。
泌尿系统肿瘤:根据肿瘤的性质、分期等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如肾部分切除术、输尿管肿瘤切除术、膀胱肿瘤切除术等。手术目的是切除肿瘤同时解除尿路梗阻。
前列腺增生:可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等手术方式,解除前列腺对尿道的压迫,恢复排尿通畅,从而缓解肾积水。老年患者术后要注意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2.引流尿液
肾造瘘术:当患者病情较为严重,身体状况不允许立即进行复杂手术,或存在尿路梗阻急需引流尿液时,可先进行肾造瘘术,将尿液引流出来,改善肾功能,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例如一些晚期泌尿系统肿瘤患者身体状况差,可先通过肾造瘘引流尿液。
输尿管支架置入术:对于输尿管梗阻的患者,可通过内镜将输尿管支架置入,支撑输尿管,恢复尿液通畅。适用于一些短期缓解梗阻的情况,如输尿管炎性狭窄等。
(二)针对合并感染的治疗
肾积水常合并尿路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根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对于儿童患者合并感染时,要选用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对儿童肾功能有影响的药物。同时要注意保持尿路引流通畅,感染控制后再进一步处理肾积水的病因。
(三)肾功能损害的保护
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肾功能,对于已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要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根据患者的肾功能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如对于肾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肾脏替代治疗等后续措施,但这是在病因治疗基础上综合评估后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