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关节炎是常见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由链球菌感染、遗传、寒冷潮湿环境及自身免疫紊乱等致病因引发,有关节和全身症状,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和药物治疗,可通过预防链球菌感染、增强体质、定期体检来预防。
一、定义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多以急性发热及关节疼痛起病。
二、病因
1.链球菌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是主要病因,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该细菌易侵袭人体,引发免疫反应从而导致风湿性关节炎。比如儿童及青少年相对更易因链球菌感染引发相关免疫反应,若生活环境卫生条件差、居住拥挤等,会增加链球菌传播感染风险。
2.遗传因素:部分研究表明遗传易感性在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若家族中有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亲属发病风险可能相对增高,但并非绝对会发病,具体遗传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基因的作用。
3.其他因素:寒冷、潮湿等环境因素可能是诱发因素,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环境中,会影响机体血液循环等,使关节容易受到致病因素影响而发病。此外,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也参与了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过程,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关节组织,导致关节出现炎症、损伤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三、临床表现
1.关节症状
疼痛:常累及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肩关节、腕关节等,疼痛具有游走性,即疼痛部位会从一个关节转移到另一个关节。例如患者可能先出现膝关节疼痛,之后疼痛转移至肩关节。疼痛程度varying,一般在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可有所缓解。
肿胀:受累关节会出现肿胀,关节周围组织肿胀明显,皮肤可能略有发红。肿胀是由于关节炎症导致滑膜增生、关节腔积液等引起。
功能障碍:随着病情发展,关节疼痛、肿胀会影响关节的正常活动,导致患者活动受限,比如膝关节病变会使患者行走、上下楼梯困难等。
2.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也有少数患者会出现高热。发热一般与关节炎症活动相关,炎症得到控制后,体温可逐渐恢复正常。
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精神状态欠佳,这与疾病导致的机体慢性炎症消耗、身体机能下降等有关。
四、诊断
1.临床表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包括关节疼痛的特点、部位、发作情况等,以及全身症状等。
2.实验室检查
链球菌相关检查:如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试验,若ASO升高,提示近期有链球菌感染可能,对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此外,还可能检测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这些指标在炎症活动时通常会升高,可反映疾病的活动程度。
自身抗体检查:一般自身抗体阳性率相对较低,但有时也会检测类风湿因子等抗体,以排除其他类似疾病。
3.影像学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影像学改变,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等表现,X线检查在后期可能会发现关节间隙变窄等改变,但早期诊断价值相对有限,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对于早期关节软组织病变的诊断更敏感。
五、治疗
目前主要是控制炎症、缓解症状、防止关节破坏、保护关节功能等。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一般治疗包括急性期患者要卧床休息,避免劳累,病情缓解后可适当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等。药物治疗主要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但需注意不同人群的用药禁忌等,儿童使用需谨慎)、抗风湿药物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由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
六、预防
1.预防链球菌感染: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居住在潮湿、拥挤的环境中。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与链球菌感染患者密切接触。在链球菌感染高发季节,如冬春季,要尤其注意防护,若出现咽痛等链球菌感染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早期使用抗生素治疗,以减少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风险。
2.增强体质: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方式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饮食上要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运动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坚持一定的运动时间和强度,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运动导致关节损伤。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包括早期发现可能的风湿性关节炎相关异常指标等,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