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结石是泌尿系统各部位结石病的总称,形成与尿液成分、尿路解剖等因素有关,不同部位有不同特点,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是风险因素,可通过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诊断,可通过增加饮水、调整饮食、适度运动、治疗相关疾病来预防。
不同部位尿结石的特点
肾结石:多来自肾脏,主要症状有腰部隐痛、胀痛,有时疼痛较为剧烈呈肾绞痛,可放射至下腹部、腹股沟等部位,还可能伴有血尿,若合并感染会有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不同成分的肾结石在影像学上有不同表现,例如草酸钙结石多为粗糙、不规则,棕褐色,平片易显影;尿酸结石则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橘红色,平片不易显影。
输尿管结石:大多是肾结石掉落至输尿管所致,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腰痛或腹痛,疼痛性质类似肾绞痛,向会阴部、大腿内侧放射,同时伴有血尿,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膀胱结石:多见于儿童,主要症状是排尿突然中断,疼痛放射至阴茎头部和远端尿道,改变体位后又可继续排尿,还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
尿道结石:较少见,多来自膀胱,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点滴状排尿,伴有尿痛,严重时可发生急性尿潴留。
尿结石的形成机制
从尿液因素来看,尿液中抑制晶体形成和聚集的物质减少,如枸橼酸、焦磷酸盐等,或者成石物质增多,就容易形成结石。以高钙尿为例,当机体钙代谢异常时,尿液中钙含量升高,若同时存在尿量减少等情况,就为结石形成创造了条件。在解剖因素方面,尿路任何部位的狭窄、梗阻、憩室等都可导致尿液滞留,使尿液中的成石物质容易沉积形成结石。比如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会造成尿液排出不畅,引发肾结石。
尿结石的风险因素
年龄:不同年龄段发生尿结石的几率有所不同,青壮年相对更易患尿结石,这与他们的生活方式、代谢情况等有关,比如活动量较大,出汗多,若饮水不足,尿液浓缩,就容易形成结石。老年人可能因前列腺增生等原因导致尿路梗阻,增加尿结石形成风险。
性别:一般男性患尿结石的几率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的生理结构、代谢特点等有关,男性尿酸等代谢相关指标可能相对更易出现异常。
生活方式:饮水过少会使尿液浓缩,尿液中成石物质浓度升高,增加结石形成风险;高动物蛋白、高糖和高动物脂肪饮食会使尿中尿酸、钙等成分增加,易形成结石;长期久坐、缺乏运动也不利于尿液排出,容易引发结石。
病史:有尿路感染病史的人,细菌等容易成为结石核心,增加尿结石形成几率;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代谢性疾病的患者,体内钙磷代谢紊乱,也容易长尿结石。
尿结石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可初步发现泌尿系统结石,能显示结石的高回声影及其后方的声影,对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等都有一定的诊断价值。X线平片能发现90%以上的X线阳性结石,通过平片可以了解结石的大小、位置等。CT检查对于较小的结石、透X线的结石以及鉴别结石、肿瘤、血块等有重要价值,能更清晰地显示泌尿系统的结构和结石情况。
实验室检查:包括尿液分析,可发现尿液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结晶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结石以及是否有感染等情况;血液生化检查能了解血钙、血磷、尿酸、肌酐等指标,帮助分析结石形成的代谢因素。例如血钙升高可能提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疾病,与尿结石形成相关。
尿结石的预防措施
增加水分摄入:每日保证充足的饮水量,一般建议不少于2000-3000毫升,以增加尿量,稀释尿液,减少成石物质的浓度,降低结石形成风险。对于出汗多、高温环境工作的人等更要注意多饮水。
调整饮食结构:合理搭配饮食,减少高草酸、高钙、高尿酸等食物的摄入。比如避免过多食用菠菜、甜菜、巧克力、坚果等富含草酸的食物;限制牛奶、豆制品等含钙高的食物的过量摄入(但也不宜过度限制,因为完全不摄入钙可能会导致其他问题);减少动物内脏、海鲜等富含尿酸的食物的摄取。增加水果、蔬菜的摄入,保持饮食均衡。
适度运动:适当进行体育活动,如跳绳、跑步等,有助于尿液排出,减少尿液在泌尿系统内的滞留时间,降低结石形成几率。不过运动后要注意补充水分。
治疗相关疾病:积极治疗尿路感染、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可能引起尿结石的疾病。例如对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及时治疗可以纠正钙磷代谢紊乱,预防尿结石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