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唇腭裂是常见口腔颌面部畸形,胚胎发育4-10周因遗传、环境等因素致面部组织融合障碍,有唇裂、腭裂及唇腭裂同时存在情况。遗传因素使家族有患者时后代患病风险增加,环境因素如孕期感染、用药不当、接触有害物质、营养缺乏等可致发病。对患儿有喂养困难、语音障碍、心理影响等危害。孕期超声可初步筛查,出生后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包括唇裂3-6个月修复、腭裂1-2岁修复及后续语音治疗等。护理要注意喂养护理及心理关怀,综合干预可改善患儿外观、功能及生活质量。
唇裂的表现
唇裂主要表现为唇部的裂隙,根据裂隙部位可分为单侧唇裂和双侧唇裂,单侧唇裂又有不完全唇裂和完全唇裂之分,裂隙可涉及红唇、部分白唇甚至延伸到鼻底等不同程度。
腭裂的表现
腭裂是口腔顶部的裂隙,可发生在软腭、硬腭或软硬腭交界处等不同部位,轻者可能只是软腭的部分裂隙,重者则整个腭部从悬雍垂到切牙孔完全裂开,影响患儿的吸吮、吞咽、语音等功能。
病因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先天性唇腭裂的发病中占有一定比例。研究表明,如果家族中有先天性唇腭裂患者,那么近亲繁殖情况下,后代患病的风险会增加。例如,若父母一方患有唇腭裂,子女患病概率约为3%-4%;若父母双方均患病,子女患病概率可高达15%-30%。
环境因素
孕期感染:孕妇在妊娠早期(尤其是前3个月)如果感染风疹病毒、流感病毒等,可能会影响胚胎面部组织的正常发育,增加胎儿患先天性唇腭裂的风险。
孕期用药不当:某些药物,如抗癫痫药、某些激素类药物等,在孕期不合理使用可能干扰胚胎发育过程,导致面部突起融合障碍。
孕期接触有害物质:孕妇长期接触如铅、汞等重金属,或处于放射性环境中,会对胚胎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增加先天性唇腭裂的发生几率。
孕期营养缺乏:孕妇在孕期缺乏维生素(如维生素A、B族维生素等)、叶酸等营养物质时,也可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引发先天性唇腭裂。
对患儿健康的影响
喂养困难
唇裂患儿由于唇部存在裂隙,吸吮时难以形成有效的口腔负压,导致吸吮效率降低,容易出现喂养困难,进而影响营养摄入,可能导致患儿生长发育迟缓。腭裂患儿则会影响正常的吞咽功能,食物容易反流进入鼻腔,不仅造成喂养困难,还增加了吸入性肺炎的风险。
语音障碍
无论是唇裂还是腭裂,都会对患儿的语音产生明显影响。唇裂患儿由于唇部结构异常,气流控制困难;腭裂患儿因为腭部裂隙,鼻腔与口腔相通,无法形成正常的语音共鸣腔,导致发音不清,严重影响患儿的语言交流能力和社会交往。
心理影响
由于面部外观的异常,先天性唇腭裂患儿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来自同伴的歧视、嘲笑等,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诊断与治疗
诊断
在孕期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初步筛查先天性唇腭裂。一般在妊娠20-24周左右进行系统超声检查,能够较为清晰地观察到胎儿唇部及腭部的情况,若发现唇部有明显裂隙或腭部有异常回声等情况,高度提示先天性唇腭裂可能。出生后,通过详细的面部检查即可明确诊断唇裂和腭裂的具体类型和严重程度。
治疗
唇裂修复:一般在患儿3-6个月时进行唇裂修复手术,通过手术恢复唇部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改善外观。
腭裂修复:腭裂修复手术多在患儿1-2岁时进行,手术目的是关闭腭部裂隙,恢复腭部的正常形态和功能,为患儿的语音发育创造良好条件。随着患儿生长发育,可能还需要进行后续的语音治疗等综合干预措施来进一步改善语音功能。
特殊人群(患儿)的护理与注意事项
喂养护理
对于唇裂患儿,可使用特殊的唇裂奶瓶或奶嘴进行喂养,帮助患儿更好地吸吮。喂养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避免患儿呛咳。腭裂患儿喂养时可将奶瓶奶嘴的孔适当变小,减少奶液流速,并在喂养后轻轻抱起患儿拍背,防止反流。同时,要密切关注患儿的体重增长情况,确保营养摄入充足。
心理关怀
家长要给予患儿足够的关爱和心理支持,在患儿成长过程中,通过与患儿的沟通交流、鼓励等方式,帮助患儿树立自信,积极面对自身的缺陷。可以带患儿参加一些适合的社交活动,让患儿逐渐适应周围环境,减少心理障碍。
总之,先天性唇腭裂是一种需要多学科综合干预的先天性疾病,通过早期的诊断、合理的治疗以及精心的护理等,可以最大程度地改善患儿的外观和功能,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