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分Ⅰ型和Ⅱ型,发病机制与病毒感染后潜伏及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儿童和成年人易感性有差异,临床表现有口唇疱疹和生殖器疱疹等,可通过临床表现观察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原则是缩短病程等,预防需避免接触传染源和增强自身免疫力。
一、单纯疱疹的定义
单纯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可导致皮肤黏膜出现局限性簇集性小水疱。根据病毒类型不同,分为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和Ⅱ型(HSV-Ⅱ),HSV-Ⅰ主要引起腰以上部位的皮肤、黏膜及器官感染,如口唇疱疹等;HSV-Ⅱ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引起生殖器疱疹等。
二、发病机制
1.病毒感染过程
单纯疱疹病毒经皮肤、黏膜的细微破损处侵入人体,首先在侵入部位的上皮细胞内复制,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然后病毒可沿神经末梢上行至神经节内的神经细胞中潜伏下来。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发热、受凉、过度疲劳、月经期等,潜伏的病毒被激活,病毒沿神经轴索下行至所支配的皮肤区域,再次引起疱疹发作。
2.不同人群的易感性差异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对更容易感染单纯疱疹病毒。例如,在幼儿园等集体环境中,儿童之间密切接触可能增加HSV-Ⅰ的传播风险,如通过共用毛巾、餐具等感染,引起口唇周围的疱疹。
成年人:成年人如果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过度饮酒等,会使自身免疫力下降,也容易遭受单纯疱疹病毒的侵袭。对于有HSV-Ⅱ感染的人群,性生活不注意卫生等情况会增加生殖器疱疹的发病风险,尤其是有多个性伴侣的人群,感染概率更高。
三、临床表现
1.口唇疱疹(HSV-Ⅰ常见表现)
好发于口唇、口角等部位,开始时局部皮肤有灼热、刺痛感,随后出现红斑,很快在红斑基础上发生簇集性小水疱,水疱可相互融合,水疱壁薄、易破,破溃后可形成糜烂面,然后逐渐结痂愈合,整个病程约1-2周。儿童患口唇疱疹时,可能因疱疹引起的疼痛而影响进食,表现为哭闹、拒食等情况。
2.生殖器疱疹(HSV-Ⅱ常见表现)
男性多见于龟头、冠状沟、阴茎体等部位,女性多见于大小阴唇、阴蒂、宫颈等部位。发病初期局部有烧灼感,随后出现群集性小水疱,可发展为脓疱、溃疡,伴有疼痛、瘙痒等症状,病程一般为2-3周。孕妇如果感染生殖器疱疹,可能会在分娩时将病毒传染给胎儿,引起新生儿疱疹,对新生儿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四、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观察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皮肤黏膜的疱疹特征,如疱疹的分布部位(是口唇周围还是生殖器部位等)、形态(簇集性小水疱等)来初步判断是否为单纯疱疹。例如,口唇周围典型的簇集性小水疱首先考虑HSV-Ⅰ感染引起的口唇疱疹。
2.实验室检查
病毒学检查:可采取疱液、溃疡面分泌物等进行病毒培养,单纯疱疹病毒培养阳性可确诊,但培养时间较长。还可以进行核酸检测,如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能够快速、敏感地检测出单纯疱疹病毒的核酸,对于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有重要意义。
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清中单纯疱疹病毒的抗体,如IgG、IgM抗体。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有单纯疱疹病毒感染,IgG抗体阳性表示既往感染过单纯疱疹病毒。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
单纯疱疹的治疗主要是缩短病程、防止继发感染和减少复发。对于轻症患者,一般可局部用药,如使用阿昔洛韦软膏等抗病毒外用药膏涂抹在疱疹部位,促进疱疹愈合。对于症状较重、反复发作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口服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儿童使用抗病毒药物时需更加谨慎,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
2.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传染源:对于单纯疱疹患者,要避免与其密切接触,尤其是HSV-Ⅱ引起的生殖器疱疹患者,应避免无保护的性行为。
增强自身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运动。儿童要注意营养摄入,保证充足的休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降低感染单纯疱疹病毒的风险。成年人要避免长期熬夜、过度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
总之,单纯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了解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更好地应对该疾病,尤其是对于不同人群要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以保障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