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是嵌塞物质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致病理临床状态,最常见类型是肺血栓栓塞症,由下肢等静脉血栓脱落引起。发病机制涉血栓来源及栓塞过程,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等症状和相应体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诊断靠影像学和血液检查,治疗有一般处理、抗凝、溶栓、手术等原则,预防需针对高危人群采取措施、调整生活方式、积极治基础病。
一、肺栓塞的定义
肺栓塞是指嵌塞物质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阻断组织血液供应所引起的病理和临床状态。最常见的肺栓塞类型是肺血栓栓塞症,通常是由于下肢或盆腔静脉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到达肺动脉及其分支导致栓塞。
二、发病机制
血栓来源: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肺血栓栓塞症最主要的血栓来源,长期卧床、下肢骨折、静脉曲张等情况易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此外,盆腔静脉、右心血栓等也可能成为栓子来源。
栓塞过程:血栓脱落后随血流进入肺动脉,若栓子较小,可能仅引起局部肺组织的缺血;若栓子较大或数量较多,会导致肺动脉主干或major分支阻塞,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升高,进而影响右心功能。
三、临床表现
症状
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为突然发生,程度可不同,轻者仅感气短,重者可出现明显呼吸困难、呼吸急促。
胸痛:可表现为胸膜炎性胸痛或心绞痛样疼痛。胸膜炎性胸痛常与呼吸有关;心绞痛样疼痛多由冠状动脉痉挛所致,提示病情严重。
咯血:常为小量咯血,大咯血少见。
晕厥:可为肺血栓栓塞症的唯一或首发症状,多见于较大肺动脉栓塞。
体征
呼吸系统体征:呼吸急促最常见,肺部可闻及哮鸣音和(或)细湿啰音,偶可闻及血管杂音。
循环系统体征:心动过速,血压变化,严重时可出现血压下降甚至休克,颈静脉充盈或搏动,右心扩大体征等。
四、危险因素
年龄与性别:年龄越大,肺栓塞发生风险越高,中老年人群更易患病;一般情况下,男性和女性在发病率上无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某些特定情况如妊娠、避孕药使用等可能影响女性发病风险。
生活方式
长期卧床:如术后患者、偏瘫患者等,长期不活动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的人群,血液循环相对缓慢,增加了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吸烟: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栓形成。
基础疾病
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等,心力衰竭时静脉回流受阻,心房颤动易导致左心房附壁血栓形成,增加肺栓塞风险。
恶性肿瘤:肿瘤细胞可释放某些物质促进血栓形成,同时肿瘤患者常需长期卧床,进一步增加风险。
骨科大手术:下肢骨折、髋关节置换术等骨科大手术患者,由于手术创伤、长期制动等因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极高。
五、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CT肺动脉造影(CTPA):是诊断肺血栓栓塞症的重要检查方法,可直接显示肺动脉内的血栓栓塞情况。
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是诊断肺栓塞的重要筛选方法,典型表现为肺灌注缺损而通气正常或基本正常。
磁共振肺动脉造影(MRPA):对诊断肺血栓栓塞症也有一定价值,尤其适用于对碘造影剂过敏的患者。
血液检查
D-二聚体: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排除肺血栓栓塞症有重要价值,若D-二聚体低于正常水平,可基本排除急性肺血栓栓塞症。
凝血功能检查:可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部分肺栓塞患者可出现凝血指标异常。
六、治疗原则
一般处理:患者需卧床休息,吸氧,监测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
抗凝治疗:是肺血栓栓塞症的基本治疗方法,常用抗凝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通过抗凝治疗可防止血栓进一步增大和新血栓形成。
溶栓治疗:对于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若无禁忌证,可考虑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可迅速溶解血栓,改善肺循环功能。
手术治疗:对于少数病情非常严重、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肺动脉血栓摘除术等。
七、预防措施
对于高危人群
长期卧床患者:应定期进行下肢活动,如主动或被动的下肢屈伸运动,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
骨科大手术患者:可使用足底静脉泵、间歇气动压力装置等物理预防措施,也可根据情况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戒烟、控制体重等,有助于降低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生风险。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可有效降低肺栓塞的发生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