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护理包括病情观察,要关注关节症状及全身情况;一般护理,涉及休息活动、环境护理;疼痛护理,有非药物止痛和用药配合;关节功能护理,包含关节保护和康复训练;心理护理,给予情绪支持;饮食护理,保证营养均衡,各方面护理需根据不同年龄、病史等患者情况灵活调整。
一、病情观察
关节症状观察:密切观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肿胀程度、疼痛部位及范围、关节活动度等。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因表达不清而更需细致观察其肢体活动情况,如是否存在行走困难、手部抓握功能受限等;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关节症状可能与基础疾病相互影响。对于有不同病史的患者,需关注关节症状与既往病史的关联,比如曾有创伤史的患者,要判断当前关节症状是否与创伤后类风湿性关节炎复发相关。
全身情况观察:留意患者有无发热、乏力、贫血等全身表现。发热可能提示疾病处于活动期,不同性别患者在全身表现上一般无显著差异,但女性患者在围经期等特殊生理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病情,需关注全身情况与激素水平的关系。
二、一般护理
休息与活动
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正确的体位,如患肢处于功能位,防止关节畸形。儿童患者需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活动加重关节负担;老年患者卧床时要注意预防压疮等并发症,可定时协助翻身、更换体位。
缓解期: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关节功能锻炼,如在无痛范围内进行关节屈伸、旋转等活动,以维持关节的活动度。锻炼需循序渐进,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锻炼计划,不同年龄患者锻炼强度和方式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锻炼要注重趣味性,老年患者锻炼要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关节损伤。
环境护理:保持病房环境舒适,温度适宜,一般维持在22~24℃,湿度50%~60%为宜。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在空调环境下的患者,要注意室内温度湿度的调节,避免寒冷、潮湿刺激关节,诱发疼痛或加重病情。
三、疼痛护理
非药物止痛方法:可采用局部热敷、按摩等方法缓解疼痛。热敷温度要适宜,一般40~50℃,避免烫伤患者,尤其儿童皮肤娇嫩,更要注意温度控制;按摩力度要适中,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进行操作。对于不同年龄患者,热敷和按摩的方式和力度需相应调整,老年患者皮肤感觉相对迟钝,要注意避免过热或过强按摩导致损伤。
用药配合:遵医嘱观察止痛药物的效果及不良反应,若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要关注有无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不同病史患者使用药物时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及对基础疾病的影响,比如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要特别谨慎。
四、关节功能护理
关节保护: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关节,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或过度使用关节。教育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采取正确的姿势进行活动,如坐椅子时要坐满整个椅面,站立时要挺直腰背等。不同年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关节保护方式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要避免参与过于剧烈的运动或危险活动,老年患者在上下楼梯等活动时要使用扶手等辅助器具。
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可包括物理治疗(如电疗、磁疗等)、运动疗法等。物理治疗要选择合适的参数,运动疗法要循序渐进增加强度。例如,对于手部关节受累的患者,可进行手指抓握小球等训练;对于膝关节受累的患者,可进行直腿抬高训练等。不同性别患者在康复训练的接受程度和效果上一般无明显差异,但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灵活调整训练方案。
五、心理护理
情绪支持: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程长,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医护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对于儿童患者,要通过游戏等方式缓解其紧张情绪;对于老年患者,要耐心倾听其诉求,给予关心和鼓励。不同病史患者的心理状态可能因疾病对生活的影响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有严重关节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的患者可能心理负担更重,需加强心理疏导。
六、饮食护理
营养均衡:鼓励患者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保证充足的热量供应,以维持患者的身体机能。不同年龄患者的饮食需求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要注意保证足够的营养以支持生长发育,老年患者要注意饮食易消化,避免加重胃肠道负担。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要注意饮食中糖分的控制,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