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性肺炎又称支气管肺炎,由化脓性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病变始于支气管并向周围肺小叶蔓延。病因包括病原体及宿主因素,病理变化有支气管及肺泡的相应改变,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可通过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和对症支持治疗,儿童和老年人在各方面有不同特点需针对性处理。
一、病因
1.病原体:常见的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也有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在儿童中,病毒感染相对较为常见。例如,在冬季和春季,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引发小叶性肺炎的情况较多见,该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被感染。
2.宿主因素
儿童:儿童的呼吸系统解剖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容易发生小叶性肺炎。儿童的支气管较细,黏液分泌较少,纤毛运动较弱,清除病原体的能力差;而且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不成熟,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较弱。比如,3岁以下的婴幼儿,其肺泡数量较少,肺的顺应性较低,一旦发生感染,炎症容易扩散,从而引发小叶性肺炎。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呼吸道防御功能减弱,如咳嗽反射减弱、纤毛运动能力下降等,同时常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这些因素使得老年人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而发生小叶性肺炎。例如,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增加了肺部感染的风险。
二、病理变化
病变初期,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随后黏膜表面出现黏液脓性渗出物,渗出物可累及支气管周围的肺泡。随着病情发展,肺泡内充满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和细菌等渗出物,严重时可导致肺组织的坏死。在儿童患者中,小叶性肺炎的病变分布较为广泛,可累及双肺各叶,而老年人的病变可能相对局限,但也容易出现病情进展迅速的情况。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发热:多为发热,体温可高达38℃-39℃,儿童患者体温波动较大,可能会出现高热惊厥的情况;老年人的发热可能相对不典型,体温升高不明显,但也可能出现低热持续不退的情况。例如,儿童患者在感染肺炎链球菌后,往往会突然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同时伴有寒战。
咳嗽、咳痰:咳嗽较为频繁,初期为刺激性干咳,随后可咳出黏液脓性痰。儿童患者咳嗽时可能会伴有喘息,而老年人由于咳嗽反射减弱,咳痰可能相对困难,痰液不易咳出。比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小叶性肺炎,患者初期咳嗽为干咳,1-2天后可咳出黏液血性痰或铁锈色痰。
呼吸困难: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口唇发绀等。儿童患者由于呼吸频率本身较快,发生呼吸困难时更容易被察觉;老年人则可能在原有基础疾病的基础上,呼吸困难症状加重,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小叶性肺炎时,呼吸困难会明显加剧。
2.体征:肺部可闻及散在的湿啰音,以两肺底及脊柱旁较多见;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呼吸音减弱、管状呼吸音等。儿童患者肺部听诊时湿啰音可能分布较广泛,而老年人由于肺部组织弹性下降等原因,体征可能不如儿童患者典型。
四、诊断
1.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可见两肺下野、中内带出现大小不等的点状或小片状模糊阴影,可融合成大片状。对于儿童患者,胸部X线检查是常用的诊断方法,通过X线可以清晰地看到肺部的病变情况;老年人由于可能同时合并其他肺部基础疾病,胸部CT检查可能更有助于明确病变的范围和性质,能够发现一些X线不易察觉的细微病变。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降低。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小叶性肺炎,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超过70%;而病毒感染导致的小叶性肺炎,白细胞计数可能在正常范围内,但淋巴细胞比例可能会升高。
五、治疗原则
主要是控制感染、对症支持治疗。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小叶性肺炎,根据病原体的种类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抗生素等;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叶性肺炎,主要是进行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同时,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化痰等对症支持治疗。儿童患者在治疗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老年人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其基础疾病的变化,因为老年人同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情况较为常见,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