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长期紫外线暴露(含不同类型紫外线及对不同人群影响、与皮肤类型关系)、化学致癌物质(常见物质及接触途径)、电离辐射(致癌机制及对不同年龄敏感性)、慢性皮肤炎症(与皮肤癌关联及患者应对)、遗传因素(遗传易感性及相关综合征与家族史影响)均会增加皮肤癌发病风险,相关人群需注意避免致癌因素、加强监测。
一、紫外线照射
1.长期紫外线暴露的影响
紫外线中的紫外线B(UVB)和紫外线A(UVA)是导致皮肤癌的重要因素。长期暴露在阳光下,尤其是在没有适当防护的情况下,UVB会直接损伤皮肤细胞的DNA。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从事户外工作且不注意防晒的人群,患皮肤癌的风险显著高于室内工作者。UVA则可以深入皮肤真皮层,破坏皮肤的免疫系统,使皮肤更易受到致癌因素的影响。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时期过度的紫外线暴露会增加成年后患皮肤癌的风险。因为儿童的皮肤更娇嫩,对紫外线的抵御能力较弱,长期的紫外线照射会在皮肤中逐渐积累损伤,为皮肤癌的发生埋下隐患。
2.紫外线照射与皮肤类型的关系
皮肤类型为白皙、容易晒伤且不易晒黑的人群,对紫外线更为敏感,患皮肤癌的风险相对较高。这类人群的皮肤中缺乏足够的黑色素来吸收和阻挡紫外线,所以紫外线对他们皮肤细胞的损伤作用会更明显。而皮肤较黑的人群,由于黑色素的保护作用,患皮肤癌的风险相对较低,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在长期高强度紫外线暴露下仍可能患病。
二、化学致癌物质
1.常见化学致癌物质及接触途径
砷及其化合物是常见的化学致癌物质。长期接触含砷的物质,如某些工业污染物、含砷的药物等,会增加皮肤癌的发病几率。例如,长期接触含砷杀虫剂的农民,其皮肤癌的发生率比一般人群高。
煤焦油、沥青等物质中含有多环芳烃类致癌物质。从事相关职业,如沥青作业工人,在工作过程中皮肤接触这些物质,会使皮肤癌的发病风险大大增加。接触这些化学物质的方式主要是皮肤直接接触,物质中的致癌成分会通过皮肤的吸收进入人体,损伤皮肤细胞的遗传物质,引发细胞的异常增殖,最终导致皮肤癌。
对于有职业暴露风险的人群,如从事化工、印染等行业的工人,需要严格遵守职业防护规定,正确使用防护装备,如防护手套、防护服等,以减少化学致癌物质与皮肤的接触。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接触来源不明的含有害化学物质的产品,降低皮肤癌的发病风险。
三、电离辐射
1.电离辐射的致癌机制
电离辐射能够引起皮肤细胞的DNA断裂、基因突变等。例如,长期接受放疗的患者,在放疗区域的皮肤可能会出现细胞的异常改变,增加皮肤癌的发生风险。核电站事故中的暴露人群,由于受到电离辐射的影响,皮肤癌的发生率也会升高。
不同年龄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不同。儿童对电离辐射更为敏感,因为他们的细胞分裂活跃,电离辐射对细胞遗传物质的损伤更容易导致细胞的恶性转化。所以在医疗检查中,对于儿童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电离辐射暴露,如非必要的X线检查等。
四、慢性皮肤炎症
1.慢性皮肤炎症与皮肤癌的关联
一些慢性皮肤炎症性疾病,如慢性溃疡、慢性窦道、慢性烧伤疤痕等,在长期的炎症刺激下,皮肤细胞会反复修复,在修复过程中容易出现细胞的异常增殖,从而增加皮肤癌的发生几率。例如,慢性下肢溃疡患者,溃疡部位长期不愈合,炎症持续存在,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后,有可能发展为皮肤癌。
对于患有慢性皮肤炎症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炎症。同时要密切观察皮肤的变化,定期进行皮肤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皮肤癌病变,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例如,对于慢性烧伤疤痕患者,要注意疤痕部位是否出现红肿、瘙痒加重、溃疡等异常情况,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
五、遗传因素
1.遗传易感性与皮肤癌
某些遗传综合征与皮肤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着色性干皮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的皮肤细胞中缺乏修复紫外线损伤DNA的酶,对紫外线极度敏感,患皮肤癌的几率比正常人高数百倍。家族中有皮肤癌患者的人群,其患皮肤癌的遗传易感性也会增加。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皮肤癌,那么个体需要更加注意避免紫外线暴露等致癌因素,定期进行皮肤自查和专业检查。
对于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除了避免上述致癌因素外,还应加强皮肤的监测。例如,定期请皮肤科医生进行全面的皮肤检查,包括皮肤镜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皮肤癌病变,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