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过敏性湿疹皮炎是常见婴幼儿皮肤疾病,由遗传、过敏原接触、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等引起,有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不同皮肤表现及好发部位,可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过敏原检测诊断,治疗护理包括一般护理、避免过敏原、药物治疗,婴儿患病时家长需特注意相关护理及异常情况及时就医等。
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如果父母双方有一方有过敏性疾病史,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宝宝患过敏性湿疹皮炎的风险会增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宝宝过敏性湿疹皮炎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约60%的患者有遗传过敏史。
过敏原接触:
食物过敏原:对于婴儿来说,牛奶、鸡蛋、鱼虾等食物是常见的过敏原。例如,宝宝饮用牛奶后,可能会引起肠道过敏反应,进而导致皮肤出现湿疹皮炎表现。
吸入性过敏原:尘螨、花粉、动物毛发皮屑等吸入性过敏原也可引发宝宝过敏性湿疹皮炎。尘螨在室内环境中较为常见,宝宝接触尘螨后,免疫系统被激活,引发皮肤的过敏炎症。
接触性过敏原:宝宝的皮肤较为娇嫩,一些化纤材质的衣物、护肤品、洗浴用品等可能成为接触性过敏原。比如,某些宝宝穿着化纤材质的衣服后,皮肤会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湿疹皮炎。
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婴儿的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角质层较薄,保水能力差,对外界刺激的抵御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发过敏性湿疹皮炎。
临床表现
皮肤表现:
急性期: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水疱破裂后会有渗出、糜烂等表现。宝宝会因为皮肤瘙痒而哭闹不安,影响睡眠和进食。
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皮肤表面出现鳞屑、结痂,炎症有所缓解,但仍有瘙痒感。
慢性期:皮肤增厚、粗糙、苔藓样变,颜色可呈暗红色或棕色,病情容易反复发作。
好发部位:常见于宝宝的头面部、四肢屈侧等部位,头面部的湿疹皮炎可能会影响宝宝的外观,给家长带来心理压力。
诊断方法
病史询问:详细询问宝宝的家族过敏史、喂养史、接触过敏原的情况等。了解宝宝是否有食物过敏史,是否接触过易过敏的物质等,这些信息对于诊断宝宝过敏性湿疹皮炎有重要参考价值。
体格检查:医生会仔细检查宝宝的皮肤状况,观察皮肤损害的形态、部位、范围等。通过体格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过敏性湿疹皮炎。
过敏原检测:可以通过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方法检测宝宝是否对某些过敏原过敏。皮肤点刺试验是将少量常见过敏原刺入宝宝皮肤表层,观察皮肤的反应来判断是否过敏;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则是通过检测血液中特异性抗体的水平来确定过敏原。
治疗与护理
一般护理:
皮肤护理:保持宝宝皮肤清洁,用温水给宝宝洗澡,洗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左右,水温不宜过高,37℃-38℃较为适宜。洗澡后及时涂抹温和无刺激的保湿霜,保持皮肤湿润,有助于修复皮肤屏障。例如,选择含有神经酰胺、凡士林等成分的保湿霜。
穿着护理:给宝宝穿着宽松、柔软、棉质的衣物,避免穿着化纤材质、羊毛等容易引起过敏的衣物,减少衣物对皮肤的摩擦刺激。
避免过敏原:明确过敏原后,尽量让宝宝避免接触过敏原。如果是食物过敏引起的,需要调整宝宝的饮食,例如对牛奶过敏的宝宝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更换为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奶粉;如果是尘螨过敏,要保持室内清洁,经常清洗宝宝的床单、被套等,使用防螨寝具等。
药物治疗:
局部用药:根据宝宝湿疹皮炎的不同时期选择合适的药物。急性期有渗出时,可使用3%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如弱效的氢化可的松乳膏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意药物的使用部位和疗程,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系统用药:对于瘙痒明显影响宝宝睡眠和生活的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滴剂等,但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适用年龄,避免给低龄宝宝使用不恰当的药物。
特殊人群(婴儿)的温馨提示
婴儿患过敏性湿疹皮炎时,家长要特别注意。首先,在选择护肤品和洗浴用品时,一定要选择温和、无刺激、经过皮肤科测试的产品,避免使用含有香料、酒精等刺激性成分的产品。其次,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皮肤状况和精神状态,一旦出现病情加重或其他异常情况,如发热、皮肤感染等,要及时带宝宝就医。同时,在护理过程中要动作轻柔,避免过度搔抓宝宝的皮肤,防止皮肤破损引起感染。另外,在饮食方面,母乳喂养的妈妈要注意自己的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易过敏的食物,以免通过乳汁影响宝宝。